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民生信息
一腔热忱暖了乡亲心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4年01月07日    

1月4日早晨7点,晨曦未露,天边犹暗,坐落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初麻乡山头的滩果村,在刺骨的寒风中静谧无声。滩果村驻村“第一书记”汪金川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张博文早早洗漱完毕,点燃炉火,开始着手为当天深入农户家中持续开展防返贫监测工作做准备。

2023年6月,汪金川和张博文被青海省医疗保障局选派到滩果村分别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驻村的7个月时间里,汪金川和张博文用脚步丈量着滩果村的沟沟坎坎,用行动让这个小山村一点一点地发生着蝶变。

让群众感受到党在身边

滩果村位于初麻乡东部,距巴燕镇约36公里,平均海拔2900米,属于脑山地区。全村现有户籍人口100户495人,常住人口12户86人。村子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产业发展难度较大,村民收入主要以务工、政策补贴及养殖为主。

初到滩果村,看着眼前贫瘠的土地、泥泞不堪的土路、入不敷出的村集体……汪金川和张博文感觉心里没底,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干。

“拿过‘接力棒’,意味着新的使命、新的担当。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桥头堡’,必须抓稳抓牢党建这一重要抓手,让‘红色引擎’为乡村振兴赋能。”汪金川和张博文告诉记者。

说干就干,为了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汪金川和张博文扑下身子走访村民,放下架子向村干部请教。经过两三个月的走访调研,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发力,以提升凝聚力为重点,把村党支部建成带领群众致富的战斗堡垒,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发展党员、流动党员管理等工作,切实增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能力。

“开展驻村工作就要到村民身边去,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汪金川笑着说,党员组织生活多了,群众谈心说事有了去处,党员干部和群众就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就在身边。

经过反复思考,汪金川和张博文主动寻求乡党委的支持,细化和完善“三会一课”、党务村务公开、村规民约以及积分超市运行规则四项制度,严格了组织生活制度。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滩果村党建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党员干部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驻村以来,汪金川和张博文努力成为村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的“引路人”,并把调查研究作为落实主题教育的重要方法,深入了解村情民情。夜晚回到宿舍,他俩还通过视频、书籍学习乡村振兴、乡村文旅优秀案例。通过学习借鉴,不断更新自己,力求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

“我们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深入一线抓党建聚民心,办实事解难题,努力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汪金川和张博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让村民有事干有钱赚

帮助村民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每一位驻村“第一书记”肩负的重要使命。为破解这道难题,汪金川和张博文吃透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把脉市场行情,让村民有事干、有钱赚。

“叔,入冬了,家里4头牛的饲料储备好了吗?”1月3日晚,吃过晚饭后,汪金川和张博文将村里52岁的低保脱贫户马青云用积分兑换的面粉交到马青云手中。

说起积分超市,大家笑得合不拢嘴。马青云告诉记者:“积分制管理很接地气,很适合我们老百姓,我打扫干净房前屋后的卫生,不仅美了环境、加了积分,还兑了生活日用品。今后我更要积极参加村级各项事务,挣积分、攒积分。”

走进滩果村的积分超市,房间虽小,但大米、食用油、洗衣液、水壶、案板等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墙上评分标准一目了然。和普通超市不同的是,一排排货架上标的不是价格标签,而是5分、10分、15分、20分、35分、50分等分值不等的积分标签,村民在积分超市不用付款,只需根据需求用积分兑换生活物品。

记者了解到,2023年9月25日,初麻乡首个“党建积分超市”在滩果村落地,在汪金川和张博文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以村集体经济收益购买、争取社会企业捐赠等形式,筹集米、面、油等粮油副食品,铁锹、锄头等农具物资以及一些日常用品、学习用具,共计60种1000余件。

“按照1个积分等于1元的兑换方式,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落实村规民约、提升家风家教、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中,让村里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部分生活困难群众以文明行为换取积分,用积分兑换日常用品,真正实现用‘小积分’汇聚‘大动能’。”汪金川向记者介绍。

如今的滩果村,村民只要参与村级活动就能获得积分奖励,就能在积分超市不花钱消费,切切实实把老百姓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关爱邻里、敬老爱亲等正能量活动折算成积分,积分让爱心善举“有分值”、服务时长“可增值”、奉献互助“有价值”,搭建起了百姓互学互比互促的新舞台。截至目前,滩果村党建积分超市已累计为30人兑换生活用品、粮油等1700余积分的物资。

当好排忧解难的“贴心人”

“书记,你们今天去不去乡上,我的高血压药完了,咱们村卫生室刷不了医保,我想去买点药……”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滩果村70岁的高血压患者马由四夫拉住“第一书记”汪金川的手寻求帮助。

滩果村距离初麻乡卫生院15公里,由于山路崎岖颠簸,群众看病不方便,村民对就近就地就医可以报销的需求与日俱增。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是民之所盼、现实所需。为满足滩果村及山头其他三个村110户635人就近就医医保报销需求,汪金川和张博文找到了“娘家”,借助派出单位省医保局的职能优势,多方协调,为滩果村卫生室免费开通医保专网,申请了医保定点刷卡业务,并配备了电脑、刷卡设备等设施,让参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保报销相关待遇,补齐了参保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无法报销的短板,打通了初麻乡山头各村医保报销“最后一公里”。

汪金川和张博文还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等各类会议以及走村入户的机会宣传城乡居民参保政策和就医报销政策,采用现场咨询答疑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答参保群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村民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和认可度。2023年,滩果村医保和养老金收缴率均在全乡排名靠前。

“他们两个人就像我的家人,给我们普及教育、卫生知识,宣讲惠民政策。如今,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孩子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生活也更有了盼头了。”马青云说着便拿起儿子在学校获得的各项荣誉证书给汪金川看。

驻村工作队员把群众小事作为大事来办、把群众难事作为急事来抓、把群众愁事作为心头事来解决,真正“住进”了群众心坎上,在接续奋斗中用实绩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汪金川说:“农村是最接地气的地方,工作实在、民风淳朴,工作能不能得到群众认可,就看有没有为群众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有没有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如今,在滩果村说起驻村“第一书记”,每个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大家话语间满是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