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扎巴,可谓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挖隆沟村,农田、山坡、乡间小道、高速公路与错落有致的民居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冬日的和美乡村画卷。
“来了挖隆沟村,就是挖隆沟人,就得为挖隆沟做点实事、干点好事。” 化隆县总工会干部驻挖隆沟村“第一书记”苏永男俯下身子、扎根乡村。问及驻村“初体验”,苏永男说,要有“第一”的担当,望星空踏实地,用真情付真心,想实招办实事。
做助力振兴的“有心人”
仰望星空,捕捉前行的方向。自到岗第一天起,苏永男便投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当中,他努力克服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不会开车、身体不好等各种困难,与工作队员一同奔波在挖隆沟村的沟沟壑壑。在夜深入静的时候,苏永男常常抬头仰望头顶那片璀璨星空,心境也逐渐澄明: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需要磨砺和锻炼,需要在艰苦环境中保持定力,更需要向夜幕最璀璨处眺望。
在苏永男的驻村工作日志本上,他记下了全国优秀“第一书记”黄文秀的事迹,并时刻以此激励自己。
前行首先需要方向,村庄发展也得先有蓝图和目标。苏永男为此四处奔走协调,2023年9月,在各级帮扶单位的鼎力支持下,挖隆沟村实用性村庄规划初步编制完成。“我们将充分挖掘挖隆沟村处于镇区周边和高速出入口的区位交通优势,依托现有种养殖产业基础,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将挖隆沟村打造成化隆县现代农业示范村、美丽宜居示范村。”谈及挖隆沟村的未来,苏永男内心充满了憧憬。
做服务群众的“娘家人”
方向既明,踏步而行。“驻村驻身更要驻心,只有把村民当成家人,工作开展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从工会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从为干部职工谋福利到助村民谋幸福,苏永男在为当好一个“娘家人”而努力。
当好“娘家人”的第一步是充分熟悉所服务的群体。驻村伊始,苏永男就对村内脱贫户、低保户开展遍访调研,详细掌握村内底数。在乡镇要求调查上报村内外出发展拉面产业人员名单时,针对挖隆沟村 属纯回族村、外出发展拉面产业人员多的实际情况,苏永男广泛开展入户走访和电话咨询,通过17次入户走访、43次电话咨询,最终将全村112名外出发展拉面产业人员的名单如实统计上报。
在日常入户过程中苏永男会和农户一起唠家常、解民忧,敦促农户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在闲话家常中宣传惠农政策,宣扬厚养薄葬、倡导村民抵制天价彩礼。这种春风化雨般的工作方式,让村民熟悉了这位“第一书记”,也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多理解。
做为民纾困的“贴心人”
在“三清三改”环境整治工作中,苏永男和村党支部书记商量发动洒水车参与到行动中来,这样不仅能灌溉村道两旁的绿化苗木,也能有效抑制道路扬尘,再辅以门前“三包”、村级群里“曝光”、保洁员每日“一扫”,苏永男本人也多次和村民一起拿着工具出现在挖隆沟的巷道、农户家整治杂物,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挖隆沟村的人居环境。
在“七上八下”防汛关键期,苏永男时刻关注着挖隆沟村每日的天气状况。今年8月3日晚上9时,扎巴镇普降特大暴雨,苏永男同工作队员冒雨前行,对村内隐患点开展全面排查,努力当好防汛减灾的“吹哨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在防返贫监测的关键环节,苏永男坚持全面摸排,准确识别。在遍访排查中,发现一般农户马海霞的丈夫发生了车祸,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苏永男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向扎巴镇领导作了汇报,经过村级评议、乡镇审议、县级审定,马海霞被识别为监测户。通过跟踪管理和“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马海霞一家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提升,及时兜牢了防返贫底线。
“你对群众有多亲,群众就离你有多近。”驻村时间不长,苏永男便深有感触地说。
“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苏永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近年来,挖隆沟村颜值高了,村民们腰包鼓了,日子红火了。看着村子越变越美,苏永男欣慰地说:“乡村振兴路上,能为乡亲们做些事儿,一切辛苦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