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民生信息
德加村的“翻身路”
来源:    时间:2023年08月04日    

近日,记者登上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镇德加村的马阴山顶,放眼四望,一块块农田鳞次栉比铺开在山脚下,碧绿的青稞苗随风摇曳,青稞粒粒饱满,长势喜人。

“今年,德加村共种植4250亩有机青稞,按亩产210公斤到225公斤计算,今年预计可收获青稞92万公斤,每公斤按市场价4.5元出售,可增加收入414万元。”站在田垄上,德加村村委会主任朱公保才旦指着成片的青稞种植基地,满脸笑意地告诉记者,从长势来看,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

如今,一片好“钱”景的德加村,曾经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记者了解到,德加村地处脑山地区,藏汉杂居,全村有317户1196人,其中有34户82人是脱贫户。全村500公顷的耕地都是山地,耕地陡峭,种植难度大,地里的收成基本靠天。如今,一望无垠的青稞地,装满的不仅是老百姓的口袋,更是家家户户农民不用靠天吃饭的喜悦。

而这一喜悦的来源,离不开朱公保才旦。

2017年,朱公保才旦回到村里,正逢村委会主任换届选举。村民们纷纷推举他担任村委会主任,但当时的朱公保才旦才29岁,面对这一重任,他不敢轻易接手。在经过村里老党员的一番思想工作后,最后朱公保才旦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据朱公保才旦介绍,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困,上初二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一人供养他和妹妹上学,生活贫困。长大成人后,朱公保才旦和同村伙伴组成施工队,在西宁一个建筑工地上找了一份做铝合金门窗的活儿。

跟着师傅一学就是3年,年少外出,必然有许多心酸之处,说起往事,朱公保才旦难掩内心的苦楚。但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多年以后,朱公保才旦渐渐有了些许积蓄。

“一人富,不如一起富。”虽然朱公保才旦在外面赚了钱,但他总是挂念村里的父老乡亲们,希望能够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一起创造美好生活。

“以后有了经济能力,一定要回村,为家乡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朱公保才旦当初离开村庄外出打拼时在心底许下的一个宏愿。

由于当时村里的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耕地逐渐被撂荒,朱公保才旦当选村委会主任那年,德加村的撂荒地已经占到了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如何让这些撂荒地活过来,变成村民的丰收地、致富田,是摆在朱公保才旦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过去村里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种植成本高、收入低,也难以形成规模。后来,在全省2018年领头雁农牧业精英培训班上,一位教授讲解了‘青藏高原发展有机青稞,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内容,让我对德加村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朱公保才旦说。

于是,2018年,朱公保才旦向村委会提出了利用村上的撂荒地打造绿色青稞种植基地的想法。经过村“两委”班子商讨后,一致同意利用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打造绿色青稞种植基地,创建属于德加村的“高原农金粮”品牌。

“昆仑15号这个青稞品种,个子矮,产量高,抗倒伏性强,耐旱、耐寒,特别适合在我们这地方大规模种植。”朱公保才旦告诉记者。

青稞种出来了,怎样才能让青稞的价钱卖得更高呢?朱公保才旦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让村民获益最大化。

2019年,德加村成立了化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从事青稞酒、酩馏酒、青稞啤酒加工、销售的企业,公司现批量投放市场的青稞酒品牌已有10多个系列,其中最有名的为“化昂梦”系列。同时也推出了青稞面、青稞炒面,深受消费者喜爱。从过去的按照粮食价格出售青稞,到现在的精加工、深加工,青稞的“身价”一下有了质的提升,村民的收入也有了大的提高。

“我们村的酒除了在本地销售,也会销往甘肃、陕西等地。去年,我们村的酒厂实现了36万元的纯利润。”在酒坊工作的尕公保对这条酿酒致富路充满自信。

谈起今后的发展,朱公保才旦信心满满地说,村上将利用好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在青稞扬花抽穗的时候,通过举办绿色青稞文化艺术节等形式,扩大影响,并以招商引资的形式,探索有机青稞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形成“种植+加工+乡村旅游”的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