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永兰
“你把播种机后面的大土块再打一下,再去把剩下的蚕豆拿过来,我们一会儿去地里种。”近日,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沙连堡乡其后昂村,连片的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种植大户马青林开着蚕豆播种机徜徉在田地里,不一会儿一排排银色的垄整齐地排列在山地里,好似一条条将要冲破云霄的巨龙,充满着希望和生机。
近年来,沙连堡乡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采取“党支部+种植大户+企业”的发展模式,提高撂荒地利用率,大力发展特色农作物种植,在党建引领、资金扶持以及搭建平台三个方面精准发力,确保蚕豆产业发展壮大。如今,把一颗颗小蚕豆变成农民致富的“金豆豆”的目标正在奋力实现中。
“这些耕地,曾经可是父老乡亲们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的‘命根子’。”沙连堡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马晓龙告诉记者,这几年,群众生活条件慢慢变好,很多群众搬到化隆县城周边居住。人搬到了县城,但上万亩的耕地依然在大山里“留守”。
沙连堡乡位于化隆县境南部,山大沟深,全乡总面积105.75平方公里,其中,退耕还林1611.8公顷,耕地面积2111.73公顷。如何让地理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沙连堡乡一直在探索。
为了让村民搬迁后、进城务工后的耕地不撂荒,在《化隆县“凤还巢”工程》的引领下,当地的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扛起了严防耕地撂荒的责任。他们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撂荒地的利用率,还为当地无法出门务工的村民搭建了家门口务工增收的就业平台。同时,结合本乡地理条件、土壤及气候特点、资源禀赋,充分了解本地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于2022年在关巴湾村试点种植3.33公顷蚕豆,产量好且品质高,2023年年初,沙连堡乡动员规模化种植,为打造特色产业铺路架桥。
“没有资金扶持,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肯定也不高。”马晓龙说,为了充分调动种植大户的种植积极性,以减轻种植户前期资金压力,沙连堡乡用东西部协作资金中的15万元作为种植大户的种植补助,并从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争取优质农资,为种植大户减轻压力。
大面积种植最担心的问题是种出来了却卖不出去,种植规模起来了,就得搭建平台,打通产销通道。为把蚕豆真正打造成为一项富民产业,沙连堡乡从基础设施、科技指导等方面入手,因村施策,强化水源保障,为蚕豆规模发展提供支持,并引进良种良法,确保蚕豆早种、早采、早产生效益。
为解决种植户的产销顾虑,沙连堡乡党委、政府积极奔走,与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发森家庭农场签订了收购合同,为种植户和收购商搭建了产销平台,解决了种植户种植“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把农民增收致富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责任扛在了肩上。可喜的是,截至目前,加仓村种植了33.33公顷,关巴湾村种植了40公顷,其后昂村种植了36.67公顷,总计110公顷,计划亩产400斤,每斤收购价3.5元,每亩产值1400元,总产值230万元,小小的蚕豆切实变身成为了致富的“金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