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拉面经济 > 拉面动态
从天涯灶台到故土赛场

一碗面拉出产业振兴路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7月19日    

当第二届全国拉面技能大赛的面香漫过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广场时,来自广东省的韩木海买、辽宁省沈阳市的冶生良正和数百名拉面人在此相聚。

从当年揣着干粮远赴异乡谋生,到如今带着技艺回到家乡赛场,他们的故事里藏着海东拉面产业从“一人一店”到“千店千面”的蜕变。如今的海东,拉面店已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总量突破3.2万家,带动17余万群众就业,年营业额超160亿元,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命运的改变,是一个产业书写的振兴传奇。

站在赛场边缘,望着那些忙碌的年轻拉面师傅,韩木海买眼中漾着笑意。这位从化隆县甘都镇走出去的全国劳模,此刻胸口挂着“特邀嘉宾”的身份牌,与十多年前在广州街头卖拉面的样子判若两人。

“当年借钱闯广东,哪敢想有一天能在家乡举办的全国大赛上当嘉宾?”他的话里,藏着一代拉面人从“走出去谋生”到“回家乡比赛”的跨越,更映照出化隆拉面产业从零散打拼到集群发展的蜕变。

如今的韩木海买,不仅是“全国劳模”,更成了家乡变迁的见证者:小时候村子里的土坯房和现在的青砖瓦房形成鲜明对比,从以前说的“要想富,去拉面”,到现在“拉好面,能致富”,海东拉面人的人均年收入早已突破10万元。

在韩木海买的公益账本上,记录着更宏大的变迁——从2010年起,每年拿出利润的三成帮扶困难拉面人,从广州到深圳,他已帮一百多个老乡开起了拉面店。“以前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是‘一群人抱团闯市场’。”韩木海买说。

同样从化隆走出去的冶生良,这次代表沈阳代表队参赛。他告诉记者,拉面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富裕,更解决了以往外出打工的痛点,“以前打工工资低,孩子只能留在家乡由老人照顾,一年见不上一面。现在开面馆,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方便,教育质量也好。”他指着赛场上的年轻师傅,“你看他们多神气,统一的工装,标准化的流程,哪像最初那些年,和面全凭手感,调汤靠祖传方子。”

如今的海东拉面产业,早已从“带着手艺闯天下”升级为“带着标准拓市场”,政府搭建的驻外服务平台、标准化培训体系、冷链物流网络,让拉面人走得更稳、更远。

赛场上,各地选手的比拼紧张而热烈,年轻一代拉面人的活力与朝气扑面而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能跟所有同行学习,太高兴了!”海东群科参赛队的马阿布都一边抻面,一边笑着说。

群科新区作为海东拉面产业核心区,如今已建成多家拉面企业和培训基地,像马阿布都这样的年轻拉面人,正踩着产业升级的阶梯快速成长。

除了从海东走出去的拉面人,比赛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面点师傅,不同地域的拉面技艺在赛场上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山东省烟台市的展位前,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教师米国红正带着团队做准备工作,清淡鲜美的海鲜卤与化隆拉面的醇厚汤头形成有趣的呼应。他坦言,“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海东能把拉面做成富民产业,这种模式值得全国学习。”

在四川悦西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永军的展位前,“穆乡客”“高原千面”等品牌手册堆成了小山。这位2007年从深圳起步的化隆人,如今在西宁市和群科新区运营着三家培训学校,每年为5000多人传授技艺,孵化的500多家加盟店遍布全国。

“刚开始在深圳开店,菜单上就三样:牛肉面、干拉、干拌。”马永军指着展板上的酸奶面、青稞凉面说,“时代变了,得从主食思维转向多元化。”正如马永军所说,如今的海东拉面产业早已打破地域界限,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互动,让高原味道与各地风味实现了奇妙融合。

从单一品类到多元经营,从“夫妻店”到连锁品牌,从手工制作到标准化生产,海东拉面已构建起“种植—加工—培训—加盟—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持续上升。

从“走出去谋生”到“回家乡比赛”,海东拉面人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这碗面曾是他们谋生的工具,如今成了连接故土与远方的纽带;曾是零散的营生,如今形成了从培训到加盟、从生产到物流的完整产业链。而这场在故土举办的比赛,早已超越了竞技本身——它是一次温暖的重逢,一场智慧的碰撞,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拉面人的根永远在化隆的土地上,而拉面人的未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