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板上,面团在手中不断拉抻,“啪!啪!”的撞击声与沸腾汤锅的咕嘟声此起彼伏。“少辣加肉的好了!”随着一声清亮的吆喝,一碗飘着蒜苗香菜的拉面递到外国客商手中。6月26日,第26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天,海东馆的青海拉面展区仍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青海拉面用滚烫的烟火气,将河湟谷地的千年面食文化,做成了中外食客舌尖上的“顶流”。
“师傅,能不能先给我打包一碗?赶时间!”一位拎着公文包的客商在人群中挤到展台前说道。“我们有独立包装的速食青海拉面,味道也很好”负责给拉面添料的师傅说道。
旁边的拉面师傅双手翻飞,面团在他掌心如魔术般延展,三拉两扯间,细如银丝的面条在空中飞舞几下后便跃入沸腾的汤锅。青海拉面展台前,排队的人群沿着展区蜿蜒,一直延伸到隔壁的农产品展台处。
从“一口锅、两口子、三张桌子”的简陋小摊,到如今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特色产业,青海拉面用30余年时间,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据介绍,截至2025年5月底,海东籍创业者在全国开设拉面门店3.1万家,带动16.98万人就业,实现经营性收入70.01亿元——这碗承载着河湟文化的面食,早已成为海东人的“致富密码”。
青海谷尔真拉面助农众创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马玉贵站在展台后方,目光紧盯操作台,不时叮嘱工作人员注意卫生细节。这是他连续4年参加青洽会,今年的挑战格外严峻:“新场馆对餐饮安全要求近乎苛刻,从食材溯源到加工流程,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马玉贵掀开保温桶,乳白色的牛骨汤咕嘟作响,“光是这锅汤,就用了30斤牛骨、15味香料,文火慢炖8小时。”为确保品质,公司从面粉采购到汤料调配,全程采用数字化管理, 每包面粉的产地、每味香料的添加量都能通过扫码实时追溯。
展台上,除了现煮拉面,包装精美的速食拉面系列成了“新宠”。印有“青谱牦牛原汤拉面”字样的速食拉面礼盒前,几位外国客商正用翻译软件询问成分。此外,包装精美的“牦牛肉原汤”汤料、花椒粒、菜籽油、辣椒酱……这些由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产业园生产的拉面衍生特色产品都整齐陈列在展台上。“昨天刚和马来西亚的客商达成合作意向,他们对速食青海拉面特别感兴趣。”马玉贵的手机不断弹出新消息,“正在和他们约具体时间和地点详谈。”
“家人们看!我正在海东馆的青海拉面展台排队,现场这人山人海的架势,感觉不吃上一碗绝对会后悔莫及!”持手机直播的南方游客吕女士一边排队等待购买拉面,一边回复网友。“您的面少辣加肉,当心烫!”不一会儿,一碗堆着嫩牛肉粒、飘着香菜蒜苗的拉面被递到吕女士的手中。接过面碗后,她迫不及待舀起一勺汤送入口中,“这汤太鲜了!牛肉分量也挺多的,面条特别有嚼劲!”吕女士说,她来青海旅游时,听导游提过青洽会,知道有不少地方特色,没想到一个拉面都这么赞。
海东馆里,捧着面碗的食客们或站在角落,或坐在洽谈区圆桌前,低头吃着面条。“和我在海东街头吃的一模一样!汤头鲜,面条筋道!”来自上海的参展商竖起大拇指,“带两盒速食面回去,让家人也尝尝。”
据了解,开展仅2天,海东馆的青海拉面已售出2000余碗,销售额突破2万元。“我们不仅是在青洽会销售拉面,更期待借助青洽会的平台效应,与国内外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打通供应链上下游渠道,开拓电商销售新路径,同时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另外,我们还计划在9月前,针对中秋、国庆市场,推出速食拉面的定制化礼盒。”马玉贵望着排队的长龙,眼神坚定,“下一届青洽会,我们要把‘海东有机蔬菜拉面’的试吃台摆到国际展区,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第一碗面,来自青海海东。”
青洽会海东馆拉面展区的师傅们兴致勃勃地做着揉面、拉面的动作,面团与案板的撞击声,混合着食客的赞叹声,化作一曲激昂的产业之歌。从灶台到展会,从国内到海外,这碗热气腾腾的青海拉面,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融化地域的边界,书写着新时代的创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