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拉面经济 > 拉面动态
一碗拉面的振兴故事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6月02日    

凌晨四点半,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的街巷还沉浸在夜色里,拉面师傅马有福的厨房里已亮起暖黄灯光,案板上的面团在他布满老茧的掌心翻转。

这个曾经守着几亩薄田度日的庄稼汉不会想到,10年后的某天,他精心熬制的牦牛骨汤,会在深圳的写字楼间飘出诱人香气;更不会想到,自己日复一日揉捏的面团,竟能成为改变万千海东人命运的“金钥匙”。

青海的清晨总裹挟着高原特有的清冷,而在千里之外的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撒拉族姑娘马晓燕的拉面馆每天清晨都会排起长队。她将熬煮了数个小时的牦牛骨汤浇在劲道的拉面上,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以前在老家放羊,天天盼着吃饱饭。现在孩子在园区重点中学读书,这碗面,真的能‘拉’出好日子。”马晓燕擦着额头的汗珠笑道。

这样的故事,在海东市早已不是个例。

曾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守着贫瘠的耕地,在温饱线上挣扎。直到有人背着行囊,带着祖传的拉面手艺走出大山。最初的面馆或许只有几张木桌,煮面的铁锅锈迹斑斑,但凭借着西北汉子的实在劲儿——足量的牛肉、纯正的骨汤、筋道的面条,青海拉面渐渐在异乡站稳了脚跟。

从打工者到创业者,十几万拉面人用双手改写命运。在广东省广州市经营拉面店的韩学忠,18岁时怀揣200元外出学艺。

起初,韩学忠在别人店里当学徒,每天工作16小时,睡的是地下室。但他从未放弃,边学技术边攒钱。十年后,他不仅在繁华商圈开了三家分店,还成立了餐饮管理公司,带动80多名同乡就业。“刚开始开店时,我连房租都交不起,现在每年能挣50多万元。”韩学忠感慨道,“是拉面让我在大城市扎下了根。”

如今,海东拉面的足迹已遍布全球。在日本东京,“化隆拉面”的招牌格外醒目;在美国纽约,青海拉面店成为当地人体验中国美食的热门打卡地;在澳大利亚悉尼,一碗地道的青海拉面让海外游子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从街头小店到国际品牌,海东拉面用一碗面的力量,不仅撑起了群众的致富路,更成为展示中国美食文化的亮丽名片。

在海东,一碗拉面不仅是人们喜爱的美食,更成为群众致富的“金钥匙”。2024年,海东市利用东西部协作“青海拉面品牌宣传推广项目”,开始推进青海拉面“三店合一”模式,在江苏省无锡市首次打造4家样本店,探索出“拉面+农特产品+大美青海宣传”的创新运营模式。

这些样本店不仅提供美味的拉面,还销售青海特色农副产品,展示高原风光。截至目前,共有50家青海拉面企业(店)参与该项目,预计可带动劳动力就业150人以上,惠及30户以上家庭,实现年营业收入2200万元以上。

产业升级的同时,海东人也在积极拓展市场版图。政府组建的市场拓展专班成了拉面人的“先锋队”。在南京南站候车大厅,回族大叔马忠义的拉面档口香气四溢,旅客们捧着热气腾腾的面碗大快朵颐。“多亏政府牵线,让我们进了高铁枢纽。”马忠义感慨道。

从机关食堂到企业餐厅,从高校校园到医院食堂,海东拉面以“四进”工程为抓手,逐渐渗透进城市的毛细血管。在上海陆家嘴,白领们将印有“高原牦牛骨汤”的餐盒当作时尚午餐;在杭州高校,酸奶拉面成了学生们争相打卡的网红美食。

更令人振奋的是,青海拉面开始走出国门。化隆县与义乌青海商会合作成立的海外运营公司,办公室里的电话响个不停,曾经只在高原飘香的拉面,如今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目前,海东拉面店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数量超过2万家,还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设分店,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不仅撑起了海东群众的致富路,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碗拉面在改变海东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更重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天津港火灾现场,在深圳山体滑坡救援一线,在积石山6.2级地震灾区,一顶顶蓝色帐篷下,海东拉面人自发架起大锅。

回族大姐韩秀英一边给救援人员盛面一边哽咽:“2008年我家遭灾,是乡亲们帮我开了第一家面馆,现在该我回报社会了。”这些温暖的瞬间,让青海拉面有了更深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碗美食,更承载着感恩与大爱。

教育的希望也在拉面碗中悄然生长。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马晓燕的女儿站在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讲述着家乡拉面的故事:“我的梦想是考上复旦大学,研究食品科学,让家乡拉面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如今,她在知识的殿堂里追逐梦想,完成从灶台到讲台的跨越。

暮色降临,海东的群山被染成金色,而在全国2.8万家青海拉面馆里,新的故事正在上演。拉面师傅们的吆喝声、食客们的谈笑声、骨汤沸腾的咕嘟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致富之歌。

从青藏高原到世界舞台,这碗跨越山海的拉面,不仅填饱了无数人的肚子,更托起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梦想,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