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拉面经济 > 拉面动态
马超:拉面碗里“盛”大爱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5月02日    

在青海拉面从街头小店走向全球餐桌的征程中,海东人用双手缔造了一个百亿级产业奇迹。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不仅承载着千年饮食文化的厚重底蕴,更成为无数奋斗者逐梦前行的生动注脚。

青海喇家四千年餐饮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超就是其中之一,这位1996年出生的年轻“拉面人”,以传承为根、创新为翼,在商业版图拓展、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责任践行等领域,描绘出一幅新时代青年企业家的璀璨画卷。

拉面技艺在马超家族已延续三代。他的爷爷马宗元,作为青海拉面“面一代”的先锋,12岁便踏上了拉面学艺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海东大地,马宗元怀揣创业梦想,远赴福建省厦门市开设拉面馆。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里,他始终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理念,将拉面技艺的精髓融入每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食中。

父亲马维明接过接力棒后,乘着“亲帮亲、邻帮邻”的产业东风,推动拉面店在全国遍地开花,见证了产业从零星小店向规模化经营的跨越。

2016年,马超接过家族事业的重担时,恰逢青海拉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2002年,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出土的“天下第一面”,为他带来了灵感——以4000年前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四千年喇家拉面”品牌应运而生。这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致敬,更开启了青海拉面从传统作坊向现代品牌的蜕变之路。

面对传统拉面店管理粗放、缺乏标准化的行业痛点,马超在政府扶持下,率先开启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经营探索。他深入研究拉面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面粉配比、和面力度到拉面粗细,再到汤底熬制时长、调料配方,都制定了严苛的量化标准。同时,引入现代化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与服务标准,确保每一家门店、每一碗拉面都能保持品质如一。

在品牌推广方面,马超敏锐捕捉互联网发展机遇。他通过抖音、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短视频形式展示拉面制作工艺、美食特色和顾客口碑,吸引数百万网友关注;与各大网络外卖平台合作,拓展销售渠道,让“四千年喇家拉面”走进千家万户。如今,该品牌已成为青海拉面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多年来,马超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头,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2018年中国银行杯青海省拉面经济创新创业大赛,他带领团队荣获第四名;2019年代表青海拉面行业亮相“金芒果”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博览会;2023年在青海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第三名,并在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24年取得高级中式烹调师证书……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艺的认可,更为青海拉面行业赢得了声誉。

在民族团结工作中,马超积极搭建民族融合的桥梁。他的拉面店成为各族员工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店内不同民族的员工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在原材料采购环节,他优先与少数民族农牧户合作,通过稳定的订单促进跨民族经济互信,让每一碗拉面都成为传递民族情谊的载体。2023年,他被授予民和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灾难面前,马超总是挺身而出。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他迅速组织加盟店,为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价值15万余元的爱心拉面;为受灾加盟店送去1.8万元慰问金,并多方筹集2万余元善款用于救灾。

平日里,马超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响应政府号召,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就餐优惠;每年捐赠3万元免费餐券,为环卫工人送去温暖;为困难山区学生捐赠学习物资;疫情期间为执勤人员送去爱心餐……点滴善举汇聚成河,温暖着无数人的心。

在带动就业方面,马超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帮助多个家庭实现稳定增收。他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只有带动更多人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成功。”

谈及未来,马超计划3年内建成青海规模最大的拉面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与职业院校联合开设“拉面工艺与门店运营”定向班,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升级供应链体系,打造从高原牧场到餐桌的全链路绿色溯源系统;试点“拉面+文旅”融合模式,在景区和城市商圈布局体验店,同步开发速食拉面产品拓展电商渠道,力争2025年再带动500人就业,让青海拉面成为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价值的“舌尖上的文化名片”。

从街头小店到国际连锁,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品牌,马超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生动写照,更是青海拉面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相信在无数像马超这样的追梦人的努力下,青海拉面这张亮丽名片将更加闪耀,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