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脚踏实地,他依靠一碗拉面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愿望。他就是江苏省南京穆智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忠海。自2010年至今,他一直在南京发展拉面产业,通过亲帮亲、邻帮邻,带动20多户村民在南京开了20多家拉面店。
穷则思变 开启艰辛创业路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努乡白加村,关于马忠海的故事一直流传。
过去的阿什努乡,山大沟深、一穷二白,村民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而白加村,更是坐落在离乡政府很远的一个山头上,村民们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阴影。
1998年,当大多数人还在土地上刨食时,马忠海已经踏上了前往上海、江苏的列车,开始了自己的拉面创业之路。那时,每碗拉面的价格只有2元钱,但马忠海却用这一碗小小的拉面为自己积累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创业的日子并不轻松。回忆起那段时光,马忠海感慨万千:“刚出去时人生地不熟,交流沟通有语言上的障碍,还忍受不了高温天气。但我没有退缩,因为只有走出去,才能改变命运。” 那些日子,马忠海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但每当想到家乡的亲人和那片贫瘠的土地,他就充满了力量。
在外地的创业路上,马忠海跌跌撞撞,但他凭借着一股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异乡拼出了一片天地。渐渐地,他的拉面店也逐渐生意兴隆起来,算是在外地站稳了脚跟。
精心钻研 拉面品牌脱颖而出
虽然站稳了脚跟,但怎能让自己的拉面生意一直处于不败之地,是马忠海一直思考的事。在经营拉面店的过程中,马忠海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不断在内心深处告诫自己,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突围,就必须不断钻研技艺,提升品质。
于是,马忠海开始在汤和面上下功夫,力求做出独具特色的拉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马忠海的拉面终于有了独到的口味,赢得了食客们的广泛赞誉。随之,他的生意也因此蒸蒸日上。
有了开店经验和启动资金后,马忠海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拉面事业做大做强。他敏锐地察觉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简单的拉面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他决定对拉面店进行提档升级。
2010年,马忠海在南京成立了穆智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传统手工牛肉拉面为主的清真餐饮连锁经营公司。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严格按照公司理念和要求,进行工作岗位定职定责,制定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同时,他还定期对店长、厨师、拉面师及后勤采购人员进行政治教育和卫生知识的培训,确保公司规范化运营。
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公司的拉面店不仅囊括了南北风味,还兼顾了各地消费者的口味和偏好。本着“诚信微利经营,严把质量和卫生关,做有良心的企业”的原则,公司的拉面店在餐饮行业中脱颖而出。
以身作则 携手村民共致富
作为南京拉面界的佼佼者,马忠海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深知,自己不仅是一个创业者,更是一个带头人。因此,他积极倡导南京市拉面务工人员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经营管理要求,自觉维护经营地点周边环境卫生。
马忠海的这一行为得到了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的好评和拉面人的拥护。他说:“我们走出来就要服从当地政府的管理,维护自己家乡的名誉,维护拉面人的形象。”
刚到南京想开拉面店的店主找不到店面、找不到服务员,就会找马忠海帮忙;拉面店之间有了矛盾或纠纷,也会在第一时间找马忠海评理;就连拉面人的孩子在南京上不了学校,他们也会想到找马忠海求助。久而久之,马忠海在拉面群众中有了极高的声誉和威望。
近年来,马忠海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和办事处工作人员处理各种矛盾纠纷50多起,使拉面务工群众间形成了团结奋进、遵纪守法、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他的这一行为不仅赢得了拉面人的尊重和信任,更为南京的拉面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创业成功的同时,马忠海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他深知,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富起来,才是真正的成功。于是,他开始利用自己的资源和经验,带动家乡的村民一起发展拉面产业。
自2010年至今,马忠海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成功带动20多户村民在南京开了20多家拉面店。这些拉面店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更为他们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和信心。
每当提起马忠海,村民们总是赞不绝口:“他真是一个好人啊!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带动了我们一起致富。我们真的很感谢他!”
马忠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奋斗者和带头人。他不仅用一碗碗拉面书写了自己的致富传奇,更用一颗热诚的心和无私的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人一起走向富裕之路。
“我是农村长大的山里娃,虽然我能做的很少,但感恩之心常怀,无论能力大小,我都会坚持做下去。”马忠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