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拉面经济 > 拉面动态
拉面匠杨毛沙的创业路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2月14日    

他,一个其貌不扬的平凡人;他,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一个不仅自己要致富,还带动别人要致富的“80后” ;他就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优秀拉面从业人员杨毛沙,现为广东省深圳市伊清源餐饮公司总经理,自2006年3月创业至今一直在深圳开拉面店发展拉面产业。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2006年3月,杨毛沙带着妻子南下来到深圳打工,“我当时在亲戚家的化隆牛肉面馆学习做拉面,妻子学习炒菜。”年轻的杨毛沙初到城市,除了一身力气和憨厚的性格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只想和妻子一起努力谋生,学习拉面技艺,为以后的创业做着最初的准备。

万事开头难,打工的那段日子,杨毛沙每天从早忙到深夜,来店里吃面的人特别多,杨毛沙大部分时间都在端茶送饭打下手,实际学习做拉面的时间不多,所以就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来学习做拉面。

学习“面匠”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时没有空调,杨毛沙就在38摄氏度左右的后厨学习做拉面,“我记得特别清楚,每次忙完后热得满头大汗,站一整天,脚都不是自己的脚了,疼得要命。”和面、揉面、拉面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是杨毛沙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着。

杨毛沙说:“我一开始就有创业开面馆的想法,用1个半月的时间基本掌握了做拉面的技能后,凑了5万元钱开了一家只能放得下6张餐桌的面馆。面馆开了以后,我的父母还有弟弟都来到深圳帮忙。”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杨毛沙的拉面馆终于在深圳站稳了脚跟,并且生意越做越红火。

2009年,杨毛沙和其弟弟合伙开了两家化隆拉面店。

十几年的打拼,让他在风雨中得到了成长。虽然远离家乡,杨毛沙早已将深圳当作第二故乡。融入当地的生活后,生意逐渐稳定,2013年,杨毛沙扩大了店面,两年后又成立了深圳市伊清源餐饮公司。2017年11月,杨毛沙被评选为深圳十大喜事人物之一,荣获“拉面王子”的称号。

推己及人的大爱

创业的艰辛,让杨毛沙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更坚定了他关心他人、投身公益事业的决心。

爱心牛肉面,撑起一方温暖。“2015年12月21日,距离面馆2公里处的光明新区发生山体滑坡,我第一时间为在前线救援的武警官兵送去了300余份爱心餐和物资。”杨毛沙回忆,在长达15天的救援期间,他召集多家面馆,一共送出1.8万余份爱心餐和4000多箱矿泉水,同时给安置点受灾群众捐款4500元。

从此之后,杨毛沙更加主动地加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公益事业中。他加入到面馆所在社区的公益组织“义工联”,成为一名义工。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席卷深圳,台风过后街道一片狼藉。看到昔日的美好家园遭受如此灾难,杨毛沙坐不住了,第二天停业一天组织员工清理社区街道,给社区居民带来便利,让社区居民尽早方便出行。此举得到了辖区街道办的高度赞扬。

杨毛沙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展示什么叫感恩社会,他身体力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正能量传播着民族文化精神。

成就构筑梦想

努力与幸运同在,拼搏与荣誉共存。2018年12月,杨毛沙在北京参加了“拉面经济”创新论坛与化隆县特色产业推介峰会。在颁奖典礼上,杨毛沙获得了“伊清源2018拉面经济创新品牌奖”“伊清源2018中国好味道奖”两项重要奖项。

2019年1月,化隆县人民政府给杨毛沙颁发“最美拉面人”荣誉称号;同年3月,青海省餐饮协会颁发了“青海拉面名师”荣誉称号;2020年1月,被化隆县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示范店”的称号。

这些荣誉和收获,让杨毛沙更加坚定了要把这碗幸福面做好、做大、做强,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如今,家乡亲友在杨毛沙的带动帮助下,在深圳陆续开了8家化隆牛肉面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近年来,化隆县凭借一碗拉面让十多万化隆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创造了“拉面经济”的奇迹。

命运总是会眷顾有准备的人,开面馆这么多年,令杨毛沙最骄傲的事情是2017年8月,到德国展示青海拉面。“此次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将家乡的美食推广到国际舞台上,让外国友人品尝到中国面食,体会到中国面食文化。我能够代表中国面食文化去参与国际大展,真是此生最值得自豪和纪念的事情。”从那以后,杨毛沙有了去德国发展的想法,为青海拉面走进欧洲市场提供了动力。

杨毛沙说:“两天时间800多碗面,收入6200多欧元,折合人民币4万多元,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成。”杨毛沙经过考察发现,虽然中餐馆在德国很多,但目前还几乎没有拉面店,所以青海拉面走进德国,市场非常广阔,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杨毛沙并没有因为取得的成就而停下脚步,他在继续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扩大规模,脚步不停,梦想不停,发展不停,成就构筑梦想,他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拉面王国,不久的将来,这个王国或许就能遍布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