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创业者大都出身贫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敢闯敢干、诚实守信。化隆县“拉面匠”王海寿就是这样一位创业者。
1976年,王海寿出生在化隆县群科镇乙沙二村,这里平均海拔2250米,自然条件差,祖辈世代靠种田和小型养殖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生活的捉襟见肘,早早辍学的王海寿为了家庭生计,只能跟随亲戚东奔西走做些零工谋求生路。他在工地拉过土、淘过金、修过路、开过杂碎馆……
整整一年,零工的苦与不稳定让王海寿有了外出经商创业的想法。上世纪90年代,正是市场经济确立并迅速发展的时期。此时,不少化隆人在外开拉面馆有了一定起色。“拉面经济”深深吸引了王海寿的目光。自幼脾气执拗的他说干就干,带着仅有的6800元,只身一人坐上了前往广州的火车。
想要开店,必须得有技术。到达广州的第一天,他便去找在广州开拉面馆的朋友学习。当时在广州,牛肉面一碗3元,第一年王海寿就赚到了3.8万元。有了充足的资金,他开始积极筹划,准备开更多的店。
王海寿每天早出晚归,步行走遍广州大大小小的街道,不是看街道人流量,而是反其道观察人们通常喜欢在哪里吃饭。每天的奔波使王海寿至今都能熟悉地说出广州每条街道的名字和位置。
紧接着,第二家店成功开业,但是在后厨帮忙的妻子对王海寿说:“这条街道人少得可怜,有人来吃饭再洗菜也完全来得及。”“我们一定要坚持开下去,不能这样轻易放弃。”就这样,一个不被家人看好的店在二十几年前单日营业额就突破了500元。
他的能力逐渐被家人认可,亲人、同村人也纷纷投奔于他。想法超前的他有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联营开店。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据王海寿粗略估计,自己以联营模式,6年多时间在广州开了200多家拉面店,以利润分成的方式王海寿带动了80%的同村人就业。
“拉面就是化隆人致富的金钥匙。”王海寿动情地说道。这种亲帮亲、邻帮邻、亲奔亲、邻奔邻的方式让他的亲戚邻居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小康生活。
从王海寿走出大山去广州创业,整整6年8个月没有回家。时间长了,回家创业的想法一直在内心涌动。
从2005年起,化隆县委县政府着手规划群科新区。2008年年底,化隆县群科新区动工建设,首次挂牌拍卖建设用地。当时的群科新区一片荒凉,在广州打拼过的王海寿敏锐地嗅到商机,竞拍拿下建设用地。经验告诉他,这块土地肯定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很多人嘲笑王海寿,认为他就是人傻钱多的代表。在那个年代,买一套房子最多就几万块,谁会斥巨资去买下一块如此荒凉的土地。
知夫莫若妻。“不落俗套,敢为人先,是他的天性。”王海寿妻子的话,可以说是王海寿最真实的写照。
目前,他创办的化隆县金沙洲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化隆初具规模。现在群科新区最红火的新世纪购物广场也给这座小城带来了繁华的景象。“自己富了不算本事,带领老乡们一起致富才是真本事。”回乡创业有了一定基础后,王海寿把他的亲戚邻居全安排到了自己的公司。
“在广州打拼的几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多亏了父老乡亲,这份情谊我永远不会忘记。现在自己的日子宽裕了,反哺乡里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义务。”王海寿说。对于家中困难的乡亲,他毫不吝啬,在金沙洲小区,他将部分房屋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乡亲们,切实解决了住房问题。
如果认为王海寿的慈善事业只针对本家族之内,那就太小觑王海寿的胸怀了。化隆县塔加藏族乡避灾搬迁项目有效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仍有部分群众在搬迁过程中缺乏资金。
得知情况后,王海寿的心一直揪着,他积极主动联系县委县政府,带着对困难群众浓厚的情谊赴塔加乡开展了联农助农捐赠活动,向塔加乡搬迁困难的群众捐资50万元。
王海寿一直是一个致富不忘本、热心公益的人。几年来,他积极联系化隆县工商联,在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中,先后出资20万余元。
面对各方赞誉,王海寿说:“是党的政策好,作为民营企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红利,这点付出不算什么。在家乡人民有困难的时候,就要有所作为,就要勇于担当。”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多年来,王海寿一直保留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为人低调,穿着简朴,走在街上可能谁也不会发现他是坐拥过亿资产的房地产商人。
当问及王海寿未来的工作计划,王海寿思考片刻后道出“顺势而为”四个字。如果说,当初创业时的“穷则思变”有一部分冒险的心态,那么如今的“顺势而为”则多了一份沉稳的韵味。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如今的王海寿更在乎的是专注聚焦、宁慢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