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拉面经济 > 拉面动态
韩录:化隆拉面的引路人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5年02月10日    

一碗拉面,让数十万海东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殊不知,而今这一发展壮大了的“拉面经济”,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韩录等几名不甘贫穷的农民“创造”的。

世代居住在化隆回族自治县下卧力尕山沟里的村民韩录,1984年带着妻子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开办了一家帐篷拉面馆,收入可观。几年后,他举家来到福建省,在厦门火车站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开起了化隆人在外的第一家牛肉拉面馆。

走出大山闯天地

很早以前,韩录跟着邻村的工程承包者到过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干过活,外出的几年,也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他带着家人到西宁谋生,一家人努力打拼,生活虽然艰苦,但与农村相比,还是不错的。

来到西宁,韩录本想经营一家餐馆,但没有足够的本钱。于是他选择做药材生意。在西宁市场批发一些小商品,运到牧区销售,又从牧区带来一些药材贩卖。

后来,韩录和家人到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经营餐饮店,本想在人流最大的八角街搭建一顶帐篷经营饭馆,但历经波折不能如愿,只好把帐篷给卖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韩录发现租门店开饭馆最合适,终于在拉萨市八角河坝附近找到一家门店,他的拉面饭馆就在那里开张。

由于没有及时搭建帐篷,也没找到开饭馆的地点,跟随他来的面匠等不及走了。而当韩录找到门面开始经营饭馆时,他却还没有学会怎样拉拉面,幸而记得面匠所说的加工拉面的方法。

也许是天赋,韩录仅仅一次试加工,居然就成功了。

在那里经营了两年多,但由于对拉萨商业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经营理念与当地环境、人们的需求不一致,结果韩录的餐馆经营困难,难以为继。

不得已,韩录决定转让餐馆后回西宁。虽然在拉萨的生意不够理想,但却积累了一些经营饭馆的经验,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来说很重要。

初闯厦门觅生存

时间到了90年代初期,韩录深感在西宁生意不好做。他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去外地看看?老话讲,树挪死,人挪活。不能老是待在一个地方。于是他变卖家里的家具,卖了7000多元。

除了韩录以外,家里人都不想离开,他们觉得目前日子很安乐,但韩录力排众议,因为他有经营餐馆的经验,认为重操旧业或许能打拼出一条生路来。就这样,他带着家人来到厦门。

1992年的9月份,韩录一家背着行囊到达厦门市,巧遇一对年轻夫妇转让一个小门面。转让费以及各种置办餐饮器具他仅仅花了3000多元。就这样,他们一家开始在厦门创业。厦门迅猛发展,外地打工者大量进入厦门,正是经营餐饮业的好时机,他抓住了这个机遇。

当时的厦门中山路发展较快,他便转让了火车站的饭馆,又在中山路找到新店面。

经营餐馆的第一天,营业收入仅仅70元,第二天、第三天营业收入又增加了一些,以后营业额不断增加。几个月以后,每日营业额达六七百元,完全超出他最初的预期。

见生意有了起色,韩录索性又盘下旁边一家石棉瓦搭建的店面,面积比他现在经营的饭馆大。精心装修后再开张,想不到每天营业额达1000多元。饭馆人手不够,于是他回到西宁,招到新的面匠和服务人员,一起回到厦门店里,生意蒸蒸日上。

这时,他们一家在厦门经营饭馆成功的消息在村庄里传开,韩录的亲戚和邻居陆陆续续来到厦门。想不到,仅一年时间,韩录和老乡已在厦门开了100多家拉面馆,他们的效益都不错,一传十,十传百,在厦门开饭馆效益好的消息迅速在化隆传播开来。这时有更多青海人到厦门旅游,他们不仅称赞拉面口味好,还说想不到一个化隆偏远地区的农民居然能在厦门这样的城市站住脚。

1993 年夏天,韩录正在店里拉拉面,他精湛的拉面技艺深深吸引了几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华侨。他们非常好奇,想不到面还可以这样加工,他们拍了视频,在印度尼西亚的电视台播出,引起广泛关注,于是那几位华侨通过印度尼西亚驻华使馆邀请韩录参加在雅加达举行的食品博览会。

这个博览会由印度尼西亚主办,韩录听说要出国参加活动,心情极为激动,他从未想过要出国参加这样的活动。收到邀请函的同时,他还收到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的信件,不到两天,韩录拿到护照,乘飞机到达雅加达。

博览会结束后,大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牌,表彰他的杰出表现。应当地百姓挽留,韩录在名叫巴萨巴罗的市场开了面馆。他在雅加达经营餐馆长达一年多,生意很好,无奈国外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韩录转让餐馆后回到祖国。

1996年,韩录在厦门又遇到一位马尼拉华商,他说他考察了好几家面馆,只有他的面馆质量过关,他邀请韩录一家到马尼拉经营饭馆,合同为4年。合同期满,韩录一家返回祖国。

回国后,韩录在厦门市美仁新村开了新的拉面馆,他把这个饭馆命名为“厦门第一家拉面馆”,以纪念他们一家在厦门奋斗的经历。这个饭馆生意也十分不错,那时化隆乡亲经营的拉面店有百十多家,他们都能在厦门生存,而且有一定发展。

韩录在厦门和国外经营拉面的消息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在化隆县引起强烈反响,化隆农民第一次破天荒能在国外经营餐饮业,而且取得成功,这不是一件小事,立即引起了化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派人到厦门实地调研,了解拉面收入情况,回来后鼓励农民离开深山,在内地城市谋生存求发展。

韩录在厦门经营的餐饮业是化隆拉面成功的样板,是名副其实的化隆拉面“引路人”。

重返故里创新业

2000 年,在厦门打拼了十几年的韩录一家回到了西宁,在西宁找到门店,开始经营“震亚牛肉面”,很快“震亚牛肉面”在西宁声名鹊起。

在外地打拼三十多年,韩录功成身退,逐步把经营权交给儿女们打理,他自己安心在家读书,深居简出。

在谈到餐饮业的管理时,韩录表示,他们一家本着诚实负责的理念,认真做好每一碗面。也有人问韩录经营拉面有什么秘诀。他说,没有任何秘诀,如果有的话,就是良心经营,诚信经营,把顾客当作“亲人”,尽心尽力做好饭菜,让消费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