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人的一日三餐怎么吃?在牛骨熬制的牛肉汤中煮上一碗面,撒上翠绿的葱花,浇上火红的辣油,这碗诱人的拉面便是海东人满足饱腹的最佳美味。
海东被称为“拉面之乡”。起初,海东的拉面人外出开店只为谋生,一家拉面馆在某个城市站稳脚跟后,就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合作方式,让亲朋好友也来开店。
这种合作方式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大家纷纷开始投亲奔友,慢慢地,海东人把拉面馆开到了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如今在海东,一碗小小的拉面已发展成了百亿产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海东市政协委员王占全告诉记者,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这一碗看似再简单不过的拉面,却蕴含着不一般的能量——它带动全县超三分之一的人口实现稳定就业,一年带来近135亿元经营性收入。
这碗拉面经过四千年的传承,如何使这项拉面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呢?
王占全建议,拉面产业在化隆县群科拉面小镇建设青海拉面产业链供给端,打造拉面产业绿色供给体系。同时,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化隆县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极,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绿色产业链下生产的拉面,从原料选择到加工过程,都更注重无农药残留、无有害添加剂等,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营养的产品,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如何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王占全说,通过采用绿色、有机原料,运用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等,能够提升拉面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推动拉面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这条绿色产业链供给体系主要包含绿色原料种植养殖、绿色加工生产、绿色仓储物流、绿色品牌营销、产业融合发展多个方面。
其中,在产业融合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在群科拉面小镇打造拉面文化主题公园、博物馆等,开发拉面文化体验游、乡村生态游等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拉面产业的绿色魅力。将拉面产业与当地的农牧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拉面+”产业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关于海东拉面未来的发展,海东市政协委员马锦文也给出了答案。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餐饮市场中拉面比较稀缺,市场竞争相对国内较小,发展前景较好,拉面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只要结合当地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口味偏好,确立拉面产品的市场定位,真正做到体现特色、接通地气,就能开发出“中国·青海拉面”产业的广阔天地。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将拉面产业推广到全世界的一个机遇期,但在国外开办拉面企业也存在“四难”——护照签证手续难、沟通交流难、开拓市场难、升级壮大难。
马锦文建议,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由市政府协调省农业农村厅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青海拉面一带一路国家海外推广工作组”,为青海拉面走出国门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同时牵头成立青海拉面法律服务中心,为拉面企业和人员提供线上线下法律咨询服务,积极参与企业涉外商事交易服务,协助开展风险评估,防范法律风险。
加快建设“互联网+拉面”新电商平台,完善生产原料供给渠道,打破产业集群程度不高的局限,实现产业集聚融合,不断完善拉面产业链,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加强青海拉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宣传推介。要充分利用沿线国家与拉面相近的饮食习俗,通过各种渠道向当地民众宣传推介。
如今,海东拉面注册商标97件,培育品牌示范店95家,知名品牌店787家,评定龙头企业5家,“化隆牛肉面”“撒拉人家”两个龙头品牌体系持续壮大,“高原姑娘”“撒拉花儿”“大美西北”等一大批青海拉面知名品牌在省外打响。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碗历久弥香的拉面将会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