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点亮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生死、对于成败、对于悲喜的重新认识与深刻思考。纷繁复杂的人生亦让我们面临许多艰难抉择,而出走与归来,既是无奈也是另一种出发。在中外文学名著中,我们看到简·爱从小受尽磨难后不断出走与抗争,最终找到真爱和自我价值的故事。也看到孙悟空因多次不满天庭的规矩和束缚而出走寻找自我和真理,但最终又回归取经队伍保护唐僧西行的成长和担当。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出走与归来”这一主题的多样性和深刻性,它们不仅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也揭示了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作为非虚构纪实作品,《走出卡力岗——化隆拉面人的三十年创业史》正是贯穿了出走与归来的主线,将化隆拉面人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心路历程作了真实而全面的展现。但不同于以上出走与归来的主题表达,这部作品里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真实存在和发生过的,在负有使命感的虔诚写作者赛炳文笔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书中各个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和事,而这些人和事随着时代浪潮的潮起潮落在不断变化和变迁。也正因为此,随着作者笔墨的铺开,在复杂的人物交叠和时间线条的盘根交错中,我们看到的是承载着万千化隆拉面人悲欢与梦想的一部壮丽史诗。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身为西北人,作者赛炳文深知一碗拉面在普通民众心里所占的份量,也深知他们对拉面的执念并非仅仅来自于个人味蕾的享受,很多时候,它更是一种内心安然的情感寄托和隐秘的文化情结。这里的百姓最日常的生活就常常以清晨的一碗牛肉面拉开序幕,或者是在忙碌一天的傍晚靠一碗拉面与他们困乏的身体和解,既暖胃又暖心。这种朝朝暮暮间的存在使拉面成为他们朴素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有了近十年与拉面人的各种交流和访谈后,作者赛炳文成功走进了拉面人这个群体,并与其中的代表性人物相交相知,继而以严谨的新闻精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成功勾勒和描绘了化隆拉面人这个群体团结奋进、知难而上的创业史。并将每一个个体出走抑或称为漂泊中的种种遭遇,包括他们的生存状态、心理变化和成长蜕变通过不同人物和事件的讲述完美展现,揭示了他们在诸多逆境和重重困难中不屈不挠,最终走向成功的坚韧精神和动人故事。
众所周知,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生活在中国海拔最高的农业区——化隆卡力岗这片贫瘠土地上的老百姓,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压力,也在寻求发展自谋出路的同时投身于汹涌如潮的改革洪流中。他们像滔滔黄河水一样,穿峡凿谷,滚滚向前,从高原奔向祖国各地,用勤劳和汗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他们勇敢地走出大山,背井离乡,带着一技之长和满腔的热情,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开启了艰难的拉面创业之路。三十多年的风雨闯荡,化隆拉面人从最初的走街串巷寻找店面,到后来的精心装修、展示拉面技艺吸引顾客,直至打造品牌创立连锁,他们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的经营方式,不仅为化隆拉面人这一群体赢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更为他们后续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纪实作品,《走出卡力岗》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在本书中,我们看到在诸多人物与时间线索复杂交错的叙事里,作者赛炳文用自己亲历一般的叙述将庞杂的人物和复杂的时间线索梳理得井井有条,并深入挖掘了化隆拉面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经历、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如何走出卡力岗、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故事。书中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这使得作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叙述的人物个性饱满,事件有理有据,时间线条明晰有序。看似宏大的叙事却处处体现细枝末节的与众不同,个体特征鲜明,群体特征也很是突出。正是得益于作者清晰的线条梳理和缜密的思维解析,我们在他笔下看到了对青海拉面业发展历程了如指掌的马真,看到了说化隆拉面人的创业是奇迹的化隆新一代知识分子商人马青云,看到了几十年来一直把自己放在潮流前沿的韩录,看到了传承“回族老八盘”的周义仁,更是看到了曾经在武汉三镇颇有名望的“群科大胡子”马有忠,当选东莞市政协委员的马吾买日,武汉“江夏好人”韩索力么乃,深圳“拉面王子”杨毛沙,“感动海南”年度人物马牙古拜,“中国好人”马成义,还有韩玉龙、马成祥、韩东、马学明、马军海、马黑买、朱振丰等具有鲜明个性与标识的人物。在作者饱含深邃情感的梳理中,与化隆拉面闯天下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碎片在多个交叉叙述中被完美拼接出原形。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再到第三代,我们看到这些拉面人的每一次出走,都将祖国大江南北的城市当作驿站,一次次出发,一次次换站,又一次次重新归来。这样披荆斩棘、义无反顾、拖家带口地创业,凸显了走出卡力岗的化隆拉面人三十年创业史的辉煌与悲壮。读者从中看到了化隆拉面人这一群体充满艰辛与奋斗、勇气与智慧的人生历程,回望他们奔波、忍受、突破、跨越的行为模式,其光芒明净锃亮。也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赛炳文跟着每一位主人公创业的步伐,随着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此起彼伏,一步步与化隆、与卡力岗、与化隆拉面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并被这个群体所具有的气质与品格深深吸引,继而将他们每个人的故事极尽细致地娓娓道出。
另一方面,非虚构叙事作品的叙事主体通常具有平民化趋势,因此本书作者在多个故事与人物的拼接中,通过拉面人的视角,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让读者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这一群体的真实生活状态,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和亲和力。作者赛炳文在生动展现这些平凡个体的同时,用这些主人公三十多年的奋斗历程给大家呈现了“化隆拉面人”的群体肖像,记录了拉面人这一群体从卡力岗勇敢出走,在异乡孤独漂泊继而艰苦奋斗立足他乡,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历程。作者将对化隆、对卡力岗以及诸多拉面人的深厚情感付诸笔端,使我们在这些庞杂人物的交叉叙述和时间线条的交错中看到了“化隆拉面人”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作者对他们由衷的敬意。同时,作者的时间线条也紧密贴合时代背景,展现了拉面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变迁,体现了纪实作品的时代性。
非虚构叙事作品在保持内容真实性的同时,也注重文学手法的运用,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渲染性。因此,对于宏大叙事的驾驭也是对作者的考验,显然,赛炳文是禁得起考验的。无论是庞杂的人物、跳跃的空间,还是需要自己求证的时间节点和事件内容,他都在仔细耙梳中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场景描写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叙事方式深情讲述拉面人的故事,让读者在享受文字美感的同时,也能真切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深刻内涵。从他细致刻画每一位拉面人的成功创业或失败转型,我们也看到了他通过拉面人传递给读者的信息,那就是拉面不仅是化隆人民的生计来源,更是他们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他们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等方式,将拉面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但绝不会墨守成规面对失败,而是抓住机遇因地制宜不断推陈出新。这也是化隆拉面历经几十年依旧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原因。化隆拉面人从封闭贫瘠的故乡出走,每一次都是破旧立新的革命。也正因为此,如今的化隆拉面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风格,而且还通过积极打造品牌,通过注册商标、开设连锁店等方式,将拉面产业推向了新的高度。据2023年6月统计数字,化隆拉面人在270个大中城市开办各类餐饮店1.5万余家,从业人员达10万多。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化隆拉面人在推动拉面产业发展的几十年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拉面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饮食自身的工艺和口味上,更体现在拉面人诚信、努力和拼搏的精神风貌上。这种文化不仅让化隆拉面人在异乡找到了归属感和自豪感,更为他们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无论是描述拉面人从最初的出走到被大城小镇市接纳融入,还是后来落叶归根的再次创业,整部书紧扣时代脉搏,时间线条与人物呈现都与时俱进,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化隆拉面人选择返乡创业。他们利用在外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在家乡开设拉面店、创办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种返乡创业的现象,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在作者的深情描绘下,我们也看到了诸多拉面人返乡创业的典型。如回乡建设生态牧场的二次革命者韩启明,从杭州归来开启了拉面经济的产业链发展路线;从厦门归来的马黑买打造青海本土牛肉面连锁品牌“海尼尔”,并将其发展到了海外;从武汉归来的马刚与从宁波回来的父亲马有明着手发展青海冷水鱼的养殖,开始了化隆冷水三文鱼养殖产业;从武汉回来的马军海更是出人意料地当起了卡什代村村委会主任,并注册成立了青海军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上海归乡的韩玉龙则成为青海拉面界的金字招牌,他的两个“绿洲生态园”是海东和化隆的标杆企业。
《走出卡力岗》看似在讲述化隆拉面人的个体故事,但实际上在通过个体展现化隆拉面人这一群体的“化隆现象”的同时,它更是一部改革开放史中的农村变迁史。作者在讲述这一群体时不仅揭示了他们背后所代表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如城乡差距、就业压力等,而且从不同侧面记录了拉面人这一群体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由来已久“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格局与团结互助尊重包容的各民族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出卡力岗》不仅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涵盖了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社科类著作,有着丰富的叙事内容与多重的价值选择。从文化视角看,化隆拉面人是化隆文化的传播者;从经济视角看,化隆拉面人的出走之路是创造经济价值之路;从社会视角看,拉面人从卡力岗到都市,呈现的是化隆拉面人的社会融入与变迁;而从民族的视角看,化隆拉面人的出走创业之路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当代的生动实践。因此,《走出卡力岗》不仅是记录拉面人的一部书,更是一部综合学科的史诗版全景呈现。正如作者自己在本书序章中所说:化隆人从1990年开启的这场筚路褴褛一路凯歌的创业史,是千百万追梦人书写的一部壮丽史诗。在我们这个时代,它实现了一次劳动力大转移,一次群体性生活方式大转换,是在伟大的改革开放背景下,一个群体自发自主地进行的一场自我跨越。在海东,在青海,甚至放在整个中国西部的辽阔时空下观察,这不仅是一部地区性脱贫致富、小康建设的经典文本,更是一个超越当下、跨越时代的关于人类如何突破自我的经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