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拉面经济 > 拉面动态
他为“一碗面”定分止争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4年04月07日    

他,曾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努乡的放羊娃,是数十万走出大山外出创业的拉面人之一,也是爱好文学的业余诗人,但如今却是一名人民调解员。

他,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法律学习,甚至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经他调解的案件,却能够得到当事人的一致认同。

他,就是化隆县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员马乙拉四。

化隆县是全国有名的“拉面之乡”,但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深度贫困县。20世纪80年代末,不甘落后的第一代化隆拉面人背起行囊,靠一张炉子、几张桌子,做起了拉面生意。如今,化隆籍拉面人开的拉面店已经达到1.8万家,从业人员达11万人,遍及全国270多个城市及海外11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拉面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与拉面人相关的一系列家庭矛盾、社会矛盾、经济纠纷等问题层出不穷。但是因为拉面人大多处于外地,而矛盾却大部分存在于拉面人之间,过去化隆县所有法庭都会接收拉面人的案件,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因素,处理起来会有一定的限制。

2022年7月15日,化隆县人民法院“拉面巡回法庭”挂牌成立,将全县所有涉拉面人的案件统一集中处理,在为拉面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的同时,也为拉面行业构建了一条纠纷化解“专线”。

马乙拉四出生于化隆县阿什努乡若兰村,小时候他经常在山上牧羊,小小的村庄被高高的卡力岗山与外界隔断。18岁那年,马乙拉四跟随同乡人一起离开大山,在上海市的一家拉面店当起了学徒。大城市的繁华与深山的贫瘠形成的强烈反差,唤起了他向前奋斗的激情。从此,在闲暇时间里,他开始奋发学习。

“那时候,有些老乡之间发生了矛盾,我会主动去帮他们化解。”马乙拉四说,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加了解拉面人之间容易发生纠纷的地方,做起调解员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2022年,马乙拉四将自己的拉面店承包给外甥后回到了家乡,之后便被化隆县人民法院“拉面巡回法庭”聘为特邀调解员。从此,马乙拉四手机上拉面店的收款信息没有再响起,家里的书架上却多了许多法律读本。

马乙拉四表示,成为调解员之前,他自己也是一个拉面人,所以更能体会到一个专为拉面人服务的法律机构对大家的意义,而拉面巡回法庭的成立,顺应了拉面人的迫切需求,体现了人民司法为人民的要求。

在一起拉面人名誉侵权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对涉案事宜的意见分歧较大,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诉至法院。原告是北京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马某某,该公司是一家经营清真餐饮食品、提供餐饮服务的企业。原告马某某收到被告马某的微信,质疑马某某公司供应的产品“某某鸡肉”是否符合清真行业要求。经马某某解释,马某不予认可,将两人的聊天记录发至微信朋友圈,且与其他视频拼接,录制不实视频后转发给了第三人。

鉴于案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拉面巡回法庭”法官组织召开案情分析会,对此案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和警示意义做了充分合理的评估。此后,将该案委托给马乙拉四调解。

因双方当事人都在外地,马乙拉四多次通过电话了解案情,并在充分沟通了解的基础上,为双方当事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运用“云解纷”平台展开在线调解。在“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化解了这起跨区域的名誉侵权纠纷,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目标。

马乙拉四告诉记者,在调解的过程中,他会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结合表面现象和内心真实想法,归纳案件的争议焦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普之以法,通过细致入微的调解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少当事人的诉累,节约诉讼成本,使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生产生活中去。

“情感在调解中融合,矛盾在调解中解决,和谐在调解中构筑。”这是马乙拉四作为一名“拉面巡回法庭”调解员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传递法治力量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