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拉面经济 > 拉面动态
青海化隆县坚定走拉面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一碗拉面的“4G”冲刺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时间:2023年10月16日    

40年前,青海省化隆县的“第一代拉面人”迫于生计走出贫瘠大山,靠“一口锅、两口子、三个煤炉、四张桌”勇闯天下,解决了温饱、脱贫问题。

今天,面对风起云涌的4G、5G大潮,华丽转身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拉面人肩负着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担。当集采、连锁、中央厨房、全产业链这些术语成为“青海拉面人”的日常口头禅时,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特色化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他们正以站得高、看得远的气魄与胸襟走出高原,闯出一条成功之路。

4000年前,存留在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的一碗面条,将面食起源定格在了青海,被誉为“第一碗面”。千百年来,由高原沃土孕育的化隆人民从未停止对这碗面的热爱与追求。

上世纪80年代,化隆人韩录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走出贫瘠的大山,在厦门开办了“第一家拉面馆”,青海拉面自此呱呱坠地,一步步孕育出青海拉面产业的传奇。

四十年,走过沧桑迈坎坷;

四十年,一路风雨一路歌;

四十年,弹指一挥书辉煌……

化隆拉面人把“群众首创、政府扶持、市场发展、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奋斗佳话镌刻在黄河源头、写进了中国农业发展史。

今天,乡村振兴的大潮涌动华夏,“敢为人先、家富业兴,勇担使命、共同富裕,筑梦小康、拼搏奋进”的化隆拉面人再次扬帆启航……

风雨四十载,“一碗拉面”铺新路

开镰收割的季节,黄河岸边瓜果飘香。

“没有化隆拉面,就没有化隆的今天。”化隆回族自治县常务副县长李照本直奔主题谈拉面发展,采访显得轻松愉快。

目前,全国化隆拉面店已达1.8万家,拉面从业人员超过11万人,年营业额200亿元左右,拉面产业已经成为引领群众创业的“致富面”、促进社会稳定的“和谐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质的“小康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振兴面”。

化隆地方品牌促进局副局长马春云“现身说面”,把自己兄弟姊妹们的致富“门道”不经意间流露出来:“2006年,我是全县第一批县政府外派的‘拉面办事处’成员之一,通过公积金政策贷了3万元款,又从亲戚朋友中东凑西借了6万元,在天津市北城区开了一家拉面馆。

经马春云妻子的精心打理和辛苦付出,半年时间就还清了借款,两口子信心大增,更加努力诚信经营。在马春云的帮助下,拉面店持续开了5年,经营一直不错。期间,拉面店不但解决了几个弟弟的就业问题,兄弟姊妹还相继发展3家连锁拉面店。在马春云一家人的示范下,不少村民也纷纷效仿“复制”开拉面店,改变了生活。

如今,已退出经营的马春云说:“一碗拉面,改变了乡亲们的生活面貌和质量。”

40年前,不甘贫苦、勤劳勇敢、勇闯天下的化隆人民为了摆脱世代贫穷落后的命运,以“一碗面”开启了蝶变重生、凤凰涅槃的全民创业之路。

遥想当年,第一代拉面人顽强拼搏“打天下”,他们走出贫瘠的大山,以家庭为单位远赴厦门、深圳等南方城市开办拉面店,并通过亲帮亲、邻带邻、政府鼓励、政策支持等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化隆人离开家乡,奔赴全国各地从事拉面生意,拉面店越开越多,拉面生意越来越好。从此,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中原大地到京津冀,化隆拉面店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第一代化隆拉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闯出了“化隆拉面”的金招牌。

昔日拉面匠,回乡创业当领头雁

从化隆县群科新区驱车向东10多公里、在盘山路的引导下,记者来到德恒隆乡卡什代村。站在悬崖顶上的观景台远眺:左前方,黄河犹如一条翠玉,在丹霞地貌的群山中蜿蜒东流;右前方,高原明珠“群科新城”高楼林立,拔地而起,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看着群科新区每天在‘长大’,心里甜滋滋的。”卡什代村村民马军海发自内心的喜悦。

今年38岁的马军海,2014年至2020年担任过6年村委会主任,他对卡什代村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

“我们村以前深处卡力岗山区,山大沟深、交通极其不便,250多户人家居住分散。1000多口人在3000多亩脑山地上‘刨食’吃,十年九旱,节日里谁家宰只羊,都会另眼相看。”马军海一边介绍,一边带领记者来到村史馆。

“这些搬迁前后的新旧照片,是村民生活实现跨越发展的真实反映;这些是村子获得的省、市、县的不同荣誉证书和奖牌……”马军海手指所向,皆是欣慰和自豪。

村史馆里,一盏油灯、一根缰绳、一把生锈的锄头……叙述着卡什代村的记忆,而一副从牲口背上卸下的“驮桶”,仿佛还带着余温,展示着卡什代人曾经用牲口驮水吃的远去时光。这里曾经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

2000年,十几岁的马军海初中毕业后,家人凑了1.5万元在武汉开了家拉面馆,成为全村、全乡“第一个”走出大山开拉面馆的人。由于人勤快、头脑灵活,经过十多年打拼,拉面连锁店发展到10多家。而每每回乡,看到贫困的村民,他心里不是滋味,一有机会就会捐资助学、接济贫困乡邻。

2014年,马军海当选卡什代村村委会主任后,索性撇下拉面馆生意,一心忙村务——集中搬迁,改变人居环境成了他的首要任务。

在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们的支持下,他不知跑了多少路、磨了多少嘴。2017年,上级同意平整土地,并予以水、电、路、学校、广场、村务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经过三年奋战和努力,2019年,全体村民欢天喜地入住新居,告别了祖祖辈辈蜗居的地方。

“你们看,村里的二层楼已经很普遍。”马军海站在村子的一处山尖,指着一排排宽敞的新居说。在绿树、菜园、果园的掩映下,田园风光扑面而来。

“依托全村3万多亩草山,村集体的养殖场承包出去后,每年有12万元的收入,村集体经济‘破零’;我个人投资200多万元的养殖场今年10月就能运营,可养殖藏羊1000只、牦牛500头,带动70户人家增收致富……”马军海憧憬着卡什代村的明天。

山下,位于群科镇中心地段,由青海河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5栋高楼拔地而起。

房地产开发的负责人叫马强,今年49岁。2004年,他在广东开拉面店,积累了一定经营和管理经验后,2019年个人筹资回乡开发了眼前这片楼盘,并吸收周边153名村民务工,解决了部分在家妇女、中老年村民的收入问题。

“今后,公司要向集团化发展方向迈进,形成集房地产开发、物业服务、‘餐饮+旅游’等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带动更多乡亲发家致富。”马强说。

化隆地方品牌促进局工会主席马武林说,目前,在化隆“拉面经济”产业链发展中,呈现出“人回转、钱回流、企回迁、业回创”的喜人局面。拉面产业回乡人士创业涉及23个行业,在全县开办的公司、合作社达1500个,实现年产值8.6亿元。

从“五子登科”向“4G”冲刺

“全国337个城市已有青海拉面店3.5万家,化隆拉面店占了‘半壁江山’。分析来看,数量上已经饱和,现在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转变、经营理念的提升,抱团发展、做大做强刻不容缓。”李照本为此有些焦急。

创业初期的“(拉)面一代”常常“一口锅、两口子、三个煤炉、四张桌”打天下,伴随时代的发展进步,连锁经营、加盟发展、线上下单等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对传统餐饮业形成强大冲击。

这份紧迫感对于今年48岁的杭州伊滋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真来讲同样“压力山大”。2003年,马真在杭州开了拉面馆后,发展了10多家连锁店,看到周边不少国际化快餐店的经营理念,让他意识到集采、直营店、中央厨房是今后餐饮业的趋势。“产品是基础、场景是卖点、口味是锁客,青海拉面如果不形成商业闭环、口味不统一、没有排他性,就没有核心竞争力,长此以往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立足。”马真说。

通过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后,马真与实践相结合,对企业营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近几年,别人还在继续扩大连锁门店数量之时,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收缩规模做“减法”,只保留了“指标可控”“有持续盈利增长点”的两家门店,投入大量资金和心力开始研究“能工厂化生产”的拉面汤料配方。

“要让我们的‘面二代’‘面三代’‘面四代’以开拉面馆为荣,受人尊敬。从‘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的‘五子登科’创业阶段提档升级,迎接青海拉面‘4G’时代的到来。”马真为此下定了决心。

9月17日中午,地处西宁市唐道的青谱牦牛拉面店客流不断,座无虚席。

谁能想到,11年前一个身上仅有7000元钱、到上海打拼做“拉面匠”的毛头小伙子,从一个炉子、一张案板、几套桌椅板凳干起,三年后,他的拉面店从1家扩展到3家,店面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并先后在安徽、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开店,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能挣七八十万元——这位青年叫马学明。

在外面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后,2018年,马学明回到家乡,全身心投入到拉面产业,开始建厂子、开连锁店,创新推出了“柠檬酸菜拉面”“金汤藤椒拉面”“葱油拉面”等口味。通过反复摸索、试错、改进,目前已推出9款受到年轻人好评的新口味“青海拉面”。马学明成为国内拉面行业打通“工厂化配料+门店经营”“拉面全产业链”第一人。

“2019年,我们组建的青海化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海东市工业园区投产,目前已累计投资2300多万元。经过全体员工近5年的奋斗,公司已在上海、广州、郑州等地建立6个配送服务中心,供应全国2300多家拉面店的配料需求,今年产值有望突破4000万元。”马学明介绍。

“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餐饮业‘一扩张就死’的魔咒。”马学明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完善、修正着公司发展道路上的不足和缺陷。

“化隆借助拉面产业发展,创造了近60%的劳务总收入,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在脱贫的13万人中,9万人通过‘拉面产业’脱贫,占全县脱贫人口的69%……”“拉面经济”作为全县“十四五”期间“重中之重”,化隆县县长马占奎每逢重要场合,必定是名合格的拉面讲解员、推销员、代言人。

谈到“拉面经济”下一步发展时,马占奎说,化隆县委、县政府将深入对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部署,坚持走“立足长远,融入市场、创新求变”的与时俱进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走拉面产业提档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拉面产业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丽转身”,实现从铺天盖地向顶天立地的转变,让拉面产业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全民产业、支柱产业、朝阳产业。

作为化隆县委、县政府正在推动实施的“一镇一园一网一店一路一人”六大提升工程,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特色(拉面)小镇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以餐饮文化为主,集民族特色产业、旅游康养、多元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循环发展为一体的拉面特色小城镇。

青海拉面产业园建设工程——力争到2025年园区入驻小微企业100家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初步将产业园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和高原特色的现代化拉面食材供应“中央大厨房”,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

建设化隆智慧拉面(特色产业)信息化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跑路,推动电商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宣传青海、推介青海最大窗口。

……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敢为人先”的化隆人开始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