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拉面经济 > 拉面动态
韩玉龙一碗面里的传承与匠心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3年10月13日    

提到绣花针,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线,在人们的想象中,无论如何都无法让拉面与绣花针挂钩,但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却有一个人,凭借精湛的技术,将40多根面条穿进了2毫米的针眼里,这种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和面、揉面、打面、醒面、揪面剂子、反复拉扯抻拽……近日,记者走进化隆县,亲眼见识到了这位拉面技艺精湛的拉面匠韩玉龙。在他手中,一个个光滑的面团,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宽窄长短一致的面条,整齐排列着。

起锅、下面、浇汤,不到五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就端上了桌。雪白的面条、鲜红的辣椒油、清澈的牛肉汤搭配上翠绿的葱花,吃上一口,口感爽滑筋道,令人赞不绝口。

化隆县是全国有名的拉面之乡,但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深度贫困县,这里的老百姓一直以来都靠农耕为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丰收产量也只能供给老百姓一年的吃喝,根本不能作为经济来源,生活十分窘迫。

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化隆人开始走出大山,在沿海城市厦门开起了拉面店,成了第一批“拉面人”。随后,化隆县10多万人陆续走出大山,“拉面人”的队伍越发壮大。

韩玉龙出生于化隆县巴燕镇庙尔沟村。1996年,韩玉龙走出生活了18年的大山,加入了“拉面大军”,来到了厦门。从拉面店的跑堂开始,凭借着做好每一碗面的初心,一步步成长为一位“拉面工匠”。

当时做拉面的面团全靠人工揉,还要“砸面”,在一遍一遍不停地“砸面”过程中,手上很快就磨出了泡,烂泡、起痂、再起泡……韩玉龙的手上至今还有那时候留下的老茧。

2000年,韩玉龙在广州市天河区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化隆牛肉拉面店,收获了第一桶金。后来的几年间,他先后在东莞、天津、上海、杭州、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以自营或与他人合伙的形式经营多家拉面店。

在外拼搏多年后,韩玉龙始终牵挂滋养他的那片土地。2011年,韩玉龙回到家乡继续钻研拉面技艺。

据韩玉龙介绍,传统拉面工艺有和、揉、抻、拉四道工序,后来逐渐发展出了固定的大宽、韭叶、二细、毛细等多种拉面核心品种,并创新推出了青稞拉面、荞麦拉面、蔬菜拉面和拉面速食面等。

韩玉龙认为,青海拉面是一代又一代拉面人在30多年创业历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果,拉面既是传统手艺,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和进取。

回到家乡后,韩玉龙参与制定了“诺尔曼”牛肉拉面品牌计划,并在2017年8月获得青海拉面技能大赛一等奖;2019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11月在博鳌国际论坛中荣获“中华美食工匠”称号;“韩玉龙拉面创新工作室”2021年被评选为青海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

2020年,韩玉龙在青洽会上用一团面拉出1024根面条,至今全国无人能超越;他首创将拉面穿进针眼,并且一次性能穿46根;他还走出国门到俄罗斯、迪拜、埃及等国家和城市展示青海拉面师傅的高超技艺。

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拉面匠,到如今的“拉面工匠”,韩玉龙在拉面行业已经奋力前行了27年。看着眼前因拉面焕然一新的家乡,他不禁感叹:“拉面改变了化隆县,也改变了化隆人,将来也势必带领更多的拉面人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如今的韩玉龙除了精湛的技艺,他还带领着一批年轻人学习拉面技艺,希望通过传承和发扬,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青海拉面。

韩玉龙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拉面大师的传奇,更是“大国工匠”的精神传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人努力奋斗。在即将举办的全国首届拉面技能大赛上,韩玉龙将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在现场为观众展示“拉面穿针”的绝技,展现拉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