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履职依据 > 法规文件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青海省 2010—2012年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 改造规划的通知
来源:http://www.qh.gov.cn    时间:2010年10月13日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拟定的《青海省2010—2012年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四日


青海省2010—2012年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规划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发展改革委 

  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以下简称棚户区改造)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为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步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关于推进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青政办〔2009〕214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群众的居住条件,按照国务院部署,从201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优先安排连片规模较大、居住条件困难、住房基本功能不全、房屋抗震性能差、结构和消防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项目,着力改善我省棚户区居民特别是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依法拆迁。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补偿方案的制订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征询群众意见,在得到绝大多数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严格执行城镇房屋拆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结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和完善棚户区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分年度明确落实具体改造项目和改造进度,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在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时,要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合理确定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建设宜居社区。 

  3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建立协调机制,完善组织机构,统一组织实施。各州(地、市)、县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充分调动企业和棚户区居民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4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坚持整治、保护与改造相结合。对按照城乡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予保留的建筑,主要进行房屋修缮、环境整治,维护城镇传统风貌特色。 

  5统筹兼顾,配套建设。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综合开发,组织好新建安置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和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无障碍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二、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基本情况 

  据调查,我省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需改造房屋10.39万户,其中城镇5.27万户,国有工矿棚户区5.12万户。主要分布在:西宁及海东地区省属国有破产改制企业的167个生活区,涉及308个家属院,住户约4.5万户;监狱系统和农垦集团的22个监狱和7个农牧场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西格二线、兰新复线)、独立工矿区(甘河滩)、“城中村”等。 

  三、目标任务和年度目标 

  (一)总体目标。2010年至2012年,三年基本完成10.39万户、约830万平方米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任务。其中,城镇5.27万户、420万平方米,国有工矿棚户区5.12万户、410万平方米。 

  (二)年度目标。2010年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1.77万户、140万平方米;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62万户、178万平方米。 

  2011年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2万户、160万平方米;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5万户、120万平方米。 

  2012年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1.5万户、120万平方米;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万户、112万平方米。 

  四、建设标准 

  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的户型面积标准,要符合当地居民住房实际情况、财政支付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以中小户型为主。户型建筑面积控制在75平方米左右。配建的廉租住房,应严格执行廉租住房政策标准。新建回迁住房要符合城镇总体规划,配套相应的公建设施,满足居民入住后使用的基本要求。 

  五、政策措施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 

  1加大政府财政性资金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补助、银行贷款、企业支持、群众自筹、市场开发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省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棚户区改造予以资金支持。各州(地、市)、县人民政府应切实加大棚户区改造的资金投入,可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县(区)可对棚户区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 

  2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的原则下,积极向符合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并根据改造项目的资金筹措、建设方式和还贷来源等具体情况,探索贷款投放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做好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在坚持公平、有序竞争的原则下,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信贷标准;严格执行房地产项目资本金要求,严禁对不符合信贷政策规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或开发专案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房地产开发信贷资金安排上向棚户区改造项目适当倾斜,优先保障符合信贷条件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产权清晰、担保有效的原则下,健全和完善土地使用权和在建工程抵押贷款担保模式,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探索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在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保障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信贷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鼓励采取共建方式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允许住房困难户较多且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的国有独立工矿企业,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经各州(地、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利用企业自有土地以集资合作建房方式进行棚户区改造,其建设标准、优惠政策、供应对象、产权关系等均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对远离城镇的国有独立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区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安置住房用地可纳入市、县城镇土地供应计划予以安排。涉及棚户区改造的国有工矿企业要积极筹集资金,棚户区居民应合理承担安置住房建设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棚户区改造,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 

  (二)加大税费政策支持力度 

  对棚户区改造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和通过收购筹集安置房源的,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按配建比例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电力、通讯、市政公用事业等企业要对棚户区改造给予支持,新建安置小区有线电视和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道路等市政公用设施,由各相关单位出资配套建设,并适当减免入网、管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小区,广电部门要优先安排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干线铺设,免收用户入网初装费。 

  (三)落实土地供应政策 

  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用地纳入当地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安置住房中涉及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可以划拨方式供地,在《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中明确约定住房套型建筑面积、项目开竣工时间等土地使用条件。对于配套建设的商业、服务业等经营性设施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地。严禁将已供应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用地改变用途用于商品住房等开发建设。棚户区改造范围内涉及到集体所有土地的,应依法办理土地征收转用手续。对集中成片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可先明确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条件等,再组织招标确定改造项目建设单位。对零星、改造难度大的棚户区,可与其它片区捆绑统筹开发建设。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棚户区土地进行改造的,必须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安置房的套数、套型建筑面积、建设标准等。 

  (四)完善拆迁补偿安置政策 

  1棚户区改造实行实物安置的,优先安置。安置住房实行就地、就近和异地建设相结合,以就地、就近安置为主;对异地建设的,应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的区域。 

  被拆迁住房实行就地、就近安置的,除楼层调节价差外,安置面积与被拆迁住房等面积部分原则上不补交差价;实行异地安置的,应考虑被拆迁住房所在区位与安置住房区位地段等级差,相应增加安置面积。安置面积与被拆迁住房等面积部分和异地安置应增加的面积部分,除楼层调节价差外,原则上不补交差价。因建筑结构原因安置面积超过被拆迁住房和异地安置应增加的面积部分,在当地规定面积标准以内的,按优惠价购买;超过当地规定面积标准的部分,按市场价购买。异地安置增加面积和建筑结构原因优惠面积标准由各州(地、市)、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执行。 

  2实行货币补偿的,货币补偿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鼓励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对选择货币补偿的被拆迁人可适当奖励。 

  3实行实物安置的,被拆迁人承租公有住房的,若被拆迁人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按成本价购买公有住房条件,产权单位可参照拆迁当年出售公有住房的政策向被拆迁人出售。 

  (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中配建廉租住房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建设总面积的5%。在城镇棚户区改造土地出让前,应当将廉租住房配建比例、建设标准、回购规定等作为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棚户区改造要与住房保障相结合,对棚户区改造范围内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被拆迁人,要应保尽保。棚户区改造范围内配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的,要优先保障改造项目内符合保障对象的被拆迁人。 

  六、组织实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棚户区改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各州(地、市)、县人民政府是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明确部门责任、具体措施,切实做到规划到位、资金到位、供地到位、政策到位、监管到位和分配公平,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省人民政府对州(地、市)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严格监督考核。省属企业的棚户区改造由所在各州(地、市)、县政府组织实施,有棚户区改造任务的国有工矿企业要积极配合,做好协调等相关工作。 

  (二)健全工作机制 

  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指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棚户区改造中的重要问题,各有关部门根据部门职责,加强工作指导。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负责编制全省棚户区改造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各州(地、市)、县人民政府棚户区改造规划及项目实施方案;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申报中央投资补助;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省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落实涉及棚户区改造土地供应政策;省经委负责协调指导国有大中型企业棚户区改造工作;人行西宁中心支行、青海银监局督促指导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三)完善规划计划 

  各级政府要把棚户区改造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结合起来,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棚户区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要把所在地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纳入本城镇棚户区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棚户区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应落实到具体项目,因地制宜地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各州(地、市)、县人民政府要将所在地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规划及项目实施方案报省政府备案。 

  (四)优化服务环境,加强建设监管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改善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共同推进棚户区改造。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建设、税务、电力、人防、气象、消防等部门,应本着便捷、高效、负责的原则,为项目建设提供绿色通道,简化审核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联审制度,提高办事效率。要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技术标准规范,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要优化新建安置住房的规划设计,在较小户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满足基本居住需要。按照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有关住房质量、建筑节能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要求,应在建设合同中予以明确。安置房竣工后,要依法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五)强化监督检查 

  各级政府要加强监督检查,实施全方位监管,要在棚户区改造现场设立投诉举报信箱,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问题,坚决制止棚户区改造中损害居民合法权益的行为。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指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棚户区改造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级监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棚户区改造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各级审计部门要对资金的使用和安全等各环节进行监督。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棚户区改造用地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六)加强宣传引导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法规政策的宣传解释和群众的思想工作,改造政策、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及时采取多种形式予以公示,提高改造工作透明度,取得棚户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为棚户区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