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和美乡村万象新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4年04月10日    

图为冶金录(右)查看自家洋芋长势情况。

初春时节,行走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各个乡村,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干净整洁的巷道,错落有致的房屋,舒适雅致的农家院落……这是化隆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

步步是风景、村村有示范。如今的化隆,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和美乡村正展现出幸福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农村风貌。

产业支撑构筑共富新生活

沿着巴燕镇巴吉段公路一路前行,不到15分钟的时间便到了金家庄村,牛羊在草地上撒着欢,孩童们追逐嬉闹,老年人们围坐聊天……一幅诗意般的生活画卷呈现在眼前。

金家庄村是巴燕镇的一个纯回族村,全村共有301户1178人,现有耕地面积124公顷。“村里统一耕种,还给我们分红,这种‘支部种田,百姓分红’的模式真不错。”村民冶金录家有6亩耕地,常年种植马铃薯、油菜籽,但从去年开始,他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了,因为冶金录把自家的土地交到了村上。

冶金录所说的“统一耕种”,是化隆县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创新推行的“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是指由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农户达成协议,将土地归于集体经营,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一种模式。全体村民则以土地入股方式成为合作社成员,土地经营所获收益大部分由村民们按比例分红,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也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截至目前,化隆县推动实施的“统一耕种”发展模式,已组织动员全县17个乡镇2850户参与,统种面积达1717.22公顷,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除此之外,当下流行的“庭院经济”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化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庭院呼之欲出。

“我家原本养了几只鸡,去年,乡政府根据‘庭院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给我发放了1250只雏鸡,这让我更有信心养好这些鸡,希望售卖的时候能让我有个好收入。”自从发展了“庭院经济”,算起增收账时的马尔力多了几分底气。

马尔力是沙连堡乡关巴湾村的脱贫不稳定户,去年,沙连堡乡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庭院经济”发展规划,投入项目资金55万元,为沙连堡乡10个村的11户脱贫不稳定户、家庭经济不稳定的边缘户,分别发放雏鸡、种牛羊、猪等养殖畜种。

近年来,化隆县把“庭院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投资以“小养殖、小加工、小作坊、小农家乐、小买卖”为主的“五小”庭院经济项目,通过鼓励农户改造自家农院,盘活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种菜种花种果,并且支持有条件的村利用闲置庄廓建立小工厂。

比起大规模的养殖,以“庭院经济”增收致富的这条道路更加灵活。目前,发展“庭院经济”已成为激活化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不仅给群众带来了物资上的支持,更坚定了脱贫不稳定户、家庭经济不稳定的边缘户发展养殖业的信心,引导他们依靠双手勤劳致富,提升造血功能。

内外兼修改善人居环境

在群科镇雪什藏村,垃圾清运员吕存个准时驾驶垃圾清运车驶进村里,喇叭里连续播放着收集垃圾提示语,闻声而来的村民将垃圾放在设置的临时垃圾投放点,清理完堆放点上的垃圾,吕存个开着清运车又前往垃圾填埋场……像这样的清运工作,雪什藏村的清运员每天要进行两次。

走进雪什藏村,农家小院收拾得清清爽爽,房前屋后没有乱堆乱放的柴草垛,“垃圾少、环境美”“房前屋后勤打扫”“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一面面印有爱护环境卫生标语的文化墙,成了村庄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乡村文化不仅有“亮度”,更有了“温度”。

“以前村里垃圾乱倒、杂物乱堆,整个村子的环境卫生很不好。经过大整治后,村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垃圾清理得也很及时,以前倒垃圾的地方臭味没有了,空气变得越来越好了。”村民张秀媛说。

无独有偶。走进甘都镇东一村,同样随处可见村内的保洁员在清扫垃圾、清沟渠、搬柴草的场景,一幅幅美丽的村居图正在徐徐展开。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我们狠抓了村容村貌、清洁卫生、乡风文明三个方面的内容,循序渐进,不断深入,从而推动农村环境由‘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甘都镇组织委员马小龙指着不远处干净的巷道向记者说道。

(下转02版)(上接01版)

近年来,甘都镇积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动员辖区群众以自家庭院为基础,积极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以“小庭院”提升乡村“新颜值”,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底色。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去年以来,化隆县以“三清三改”为抓手,聚焦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区域,以“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的标准对环境整治难点区域进行集中攻坚,结合“积分制”等活动,发动群众对庭院内外进行卫生整治,全面无死角提升村民生活环境,不断从细处着手,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不仅为“显眼处”提亮,也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全新颜值”,擦亮了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

去年,化隆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将试点村与高原美丽乡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居住条件改善、污水治理、数字乡村等项目整合,实施了3200户农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开展了2745座问题厕所整改以及1095座农村户厕建设,投入衔接资金2648万元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4个项目,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厚植乡村振兴人才沃土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如何吸引人才回流,助力当地发展?2022年,化隆县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化隆籍在外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多年前,我们离开家乡历尽艰辛创业是为了圆梦,今天,我们返乡创业同样也是为了圆梦。”作为“85后”返乡创业的代表,时任群科镇群科村村委会主任的谭玉林激情依旧。

办好建材租赁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领更多乡亲们致富,是谭玉林眼下最想干好的事情。“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现在县上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大家创业提供了很多机会,我们应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动员有意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时,谭玉林这样鼓励道。

几年时间,化隆县持续实施“凤还巢”工程和人才驱动战略,积极搭建和拓宽人才交流沟通平台,不断完善服务工作体系,引导化隆籍在外人员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着力在稳定乡镇工作力量、储备村级“头雁”队伍梯队上下功夫,把党性修养高、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群众选派进村级干部队伍。

去年以来,化隆县还大力实施校园引才、“昆仑英才”柔性引才项目,引进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的13名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地学旅游、畜牧兽医、文化宣传、司法等方面专家人才9名,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资源引进专业人才69名,并组织开展“每周一训大讲堂”“百名科技人才联百村”等活动,努力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工匠”,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