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让非遗绽放时代之美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4年04月07日    

河为襟带,山为屏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祁连山系拉脊山脉东段南侧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用自己的雄浑格局,孕育了其人文历史资源丰厚的独特风景。

在这里,可以感受用光与影演绎英雄故事的皮影戏,可以领略有藏民族百科全书之称的唐卡,还可以坐下来和美丽的绣娘们来一场刺绣比拼,从一针一线中欣赏化隆刺绣的幸福传承。截至目前,化隆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4项。

让传统文化走进居民生活

前段时间,化隆县非遗工坊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这意味着化隆县各类非遗作品有了展示的平台,在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创新发展让非遗文化走进了大众视野。

“化隆非遗资源丰厚,文化内涵丰富,有这样一个集中固定的场所,可以长期系统地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把全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化隆县文体旅游局局长韩良说。

据介绍,非遗工坊是集生产加工、产品工艺展示、互动教学、非遗手工体验、民间技艺表演、技艺研学培训、商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产业工坊。工坊以化隆非遗资源为主线,运用现场制作、产品展示、观众互动、线上线下、舞台表演、非遗研学等多种形式,满足文化体验、生产制作、展示售卖等功能需求。

非遗工坊内设非遗形象区、非遗档案区、千年技艺工坊体验区、手艺加工区、非遗表演区、文创销售区六个板块,涵盖青绣、唐卡、皮雕、木雕、面塑、剪纸、金银器、面具、砖雕、麦秆画、黄河石掐丝珐琅等15类化隆特色非遗项目,共陈列展品400余件。

“非遗工坊的建成,可以让非遗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除了实物展览外,我们的作品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呈现在参观者的面前。”化隆县河湟刺绣传承人张桂姐说。

“非遗+旅游”让文旅融合有了新内容

去年3月,化隆非遗作品跨越千里,远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古镇,为当地群众献上了一场非遗文化盛宴。

为进一步推介化隆文旅资源和特色产品,今年,化隆县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实施化隆—锡山文化交流项目,进一步促进化隆—锡山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推动化隆文化旅游的繁荣与发展。届时,化隆唐卡、化隆回绣、藏族面塑、回族剪纸等非遗文化,将在江南水乡展示璀璨浑厚的魅力,为东西部协作增添绚丽的文化底色。

“2023年我们实施了化隆—锡山文化交流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两地各族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化隆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沈世海介绍说,化隆—锡山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地各族群众的沟通交流,向锡山区人民推介了山水化隆独特的文化艺术,也将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走进化隆、了解化隆、感受化隆。

化隆县还依托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在重点打造的杏花节、乡村音乐艺术节、“冬日六送”等活动中,积极开展非遗传统文化展演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文化发展有活力、旅游发展有魅力。

同时,化隆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多彩的非遗技艺、古朴的村落、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良好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谋划非遗研习、民俗节庆等动态体验项目,整理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清单”,将乡村文化的独特元素转化为旅游产品品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光彩

“现在赶上了好时代,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唐卡的创新,让唐卡融入新时代,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魅力和价值。”说起非遗传承,化隆县唐卡传承人特多有说不完的话。特多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传承唐卡艺术,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从2017年开始,特多在传统唐卡的制作基础上, 以中国传统手工掐丝为基础,创新了黄河奇石掐丝珐琅唐卡工艺。

“这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金箔、金丝镶嵌而成的纯手工制作的唐卡艺术品很受年轻学徒们的喜欢。”特多说,时下融合现代工艺的民族工艺品,对于青年非遗传承人来说,是与新时代生活审美结合,但创新亦要守正,又要坚守其本味,不可华而不实。

要创新也要守正。对于皮影雕刻非遗传承人金文录来说,传承亦是如此。“我们现在制作的皮影,既保持传统,又创新发展,只有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运用文化的魅力让其更加喜闻乐见,才能真正为社会、为观众服务。”为了能把皮影更好地展现给人们,金文录不仅在题材上进行了拓展,还对皮影的底图、元素做了深入地发掘,大大丰富了皮影的表现内涵。

传承,任重而道远。如何守住初心、做好传承、顺应时代、敢于创新,使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近年来,化隆县积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依托各级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等开展带徒授艺活动,切实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图为皮影雕刻非遗传承人金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