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办事服务 > 公务员 > 理论学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解读(一)
来源:    时间:2018年03月09日    

 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图是什么?

  答: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

  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虽有很大提高,但远远滞后于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紧紧抓住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短板不放松。

  目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既能增加消费需求,又能扩大有效投资,还能依托农村丰富的资源要素培育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后,农民群众期盼有更高质量的就业、更为满意的收入、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满足农民群众这些新期待,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这也有利于增进城镇居民的福祉。繁荣、富裕、美丽的现代化农村,不仅是属于农民群众的,也是属于城镇居民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寄托着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

  如何正确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的?

  答:

  从“三农”工作本身看,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总的看,当前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民年龄知识结构、农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则更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从城乡关系层面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更加重视乡村。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60%,但作为有着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3亿多人口、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国,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农村人口还会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即使城镇化率达到了70%,也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城市不可能漫无边际蔓延,城市人口也不可能毫无限制增长。现在,我们很多城市确实很华丽、很繁荣,但很多农村地区跟欧洲、日本、美国等相比差距还很大。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否有鲜明目标导向?

  答: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让广大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头重头在“三农”,必须向农村全面发展进步聚焦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要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掉队。 (罗连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