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拉面经济 > 拉面动态
跨越山海扯不断的“拉面情”
来源:海东日报    时间:2022年05月16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900年前,宋代词人李之仪写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道尽了深沉而绵长的相思情。这首词放在今天,却成为疫情阴霾下海东“娘家人”与在沪拉面人一衣带水、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


回首3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倒春寒”打破了往日的平静。奥密克戎变异株突袭上海,疫情肆虐,魔都与病毒正面交锋。每天过万的新增病例、空无一人的街道、车辆地铁禁止通行、店铺暂停营业……一度快节奏的上海慢下来了,在黄浦江畔依靠技能脱贫致富的海东拉面人更是深深牵动着173万河湟儿女的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广大在沪拉面务工人员识大体、顾大局,自觉严格遵守所在地疫情防控管理规定,积极响应派出地号召,坚持不返乡、不回流,为上海打好疫情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海东全面防控疫情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


4月初,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海东市迅速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尽可能地了解、掌握海东拉面人在上海的动态、需求;海东市总工会密切关注海东籍在沪务工人员动态和生产生活状况,了解掌握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第一时间制定募捐援助方案;市人社局、市品牌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红十字会、市工商联发出募捐倡议,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开展为海东省外务工经营困难人员募捐活动。不到一个月时间,全市红十字会统一接受各类捐款近200万元。


4月15日,一车车满载着海东人民爱心的价值203万的物资运送车从海东万纬物流园出发驶向上海,送去河湟儿女的深情祝福和战疫的“一臂之力”。同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筹集粮油、方便面、辣酱等17类生活物资发往上海,共计65吨、价值近85万元……


4月13日凌晨3时,化隆回族自治县拉面同胞和拉面企业共同捐赠的30万元爱心物资抵达上海;4月18日凌晨5点30分,循化县文都藏族乡手工赶做的1万多个焜锅馍、6000斤糌粑顺利抵达上海……


一件件物资手手相传送到每一个在上海的海东拉面人员手中,一颗颗真心跨越山海凝聚起青沪两地守望相助的坚定底气。面对疫情,家乡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主动担当,想方设法减轻上海各区镇街道等驻地政府的抗疫压力,在拉面务工人员最需要关心帮助之时,送去家乡父老乡亲们的关心援助,稳定了队伍,安抚了人心,用实际行动诠释共克时艰的真实内涵。


“我们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为省外经营困难的拉面人捐款,这是我们作为本地企业的担当。”“在朋友圈看到倡议书时,我帮不上其他忙,就响应政府的号召,献点爱心吧,支持家乡党委、政府工作,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作为地方的民营企业,向省外务工的经营困难户伸出援助之手,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回馈社会、履职尽责的心意和担当。”朴实的话语和行动汇集成“爱”的力量跨越2200公里传递到1630名在沪拉面人的手中。 


(二)


感受到这份力量的拉面老板一方面积极配合疫情防控,一方面用实际行动支持抗疫,以爱心凝聚力量筑起“民族一家亲”的抗疫屏障。


马成良是上海市的一名化隆籍拉面老板,3月以来,受疫情影响,他的拉面店暂停营业。为了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马成良勇作“逆行者”冲在了抗疫一线。


“我们从化隆来到上海,这两年生意越做越红火,在这全市人民齐心合力抗击疫情的时刻,我们也应义不容辞地加入进来,用实际行动做出我们海东拉面人的贡献。”马成良说,疫情发生后,很多患者、重点人群、居家隔离的居民们出现了物资缺乏的问题,他和当地青海拉面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就想办法购买物资,并开展送爱心餐和送米送面送菜等志愿服务工作。哪里需要帮助,他们就把爱心送到那里,一个个身影奔波在社区、集中隔离点和方舱医院,不断传递着浓浓的民族情、团结情、爱国情。


从“有家不让回”的困惑,到“有家明年回”的豁达,再到“不返乡不添乱”的理解,最后到“志愿服务助抗疫”的担当,这不仅是海东拉面人从不解到支持的态度转变,更是“耕读传家、崇德尚美,团结互助、守正笃实,艰苦奋斗、勇闯天下”的海东精神在上海抗疫中的不断彰显。


跨越山海的心手相连,让身在2200公里之外的拉面人的心与家乡人民紧紧系在一起,在上海疫情防控之际,奏响了一曲曲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抗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