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基于发展视角探视化隆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    时间:2019年09月20日    

基于发展视角探视化隆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

几点思考

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马占奎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紧迫任务。省委王建军书记指出,进一步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作用,凝聚各方力量,用改革思维和方法破解突出问题,以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推动农牧业全面升级、农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化隆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要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就必


在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选道超车。

一、改革开放来化隆县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改革开放来,化隆县委、县政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条件,巩固传统产业,谋划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农牧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5.9亿元,年均增幅达2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58元,年均增长14%。“十三五”以来,在国家、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化隆县围绕提质增效,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经济呈现生机勃发的崭新局面。全县共有10家冷水鱼养殖企业取得绿色食品认证4家企业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种植业3家,养殖业1家。截2018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82家,新增合作社22家,新增市级示范社27家,规范合作社67家家庭农牧场达到292家。2018年,全县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57.9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7.65万亩(冬小麦5万亩、春小麦7万亩、青稞3万亩、玉米1.4万亩、豆类3.2万亩、马铃薯7.55万亩、粮饲兼用燕麦0.5万亩)油料作物24.96万亩;蔬菜2万亩完成复种3万亩马铃薯0.08万亩、油菜0.14万亩、蔬菜0.98万亩、绿肥1.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8209.5万公斤,油料总产量2257.2万公斤,分别较上年增产8.7%和15.8%。各类牲畜存栏54.3万头只,鸡存栏17.85万羽;各类牲畜出栏32.13万头只,鸡出栏16.03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78万吨、1105吨、8864吨;冷水鱼产量达到1200种养殖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效益显著。2018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2.03亿元,同比增长9.31%,产值较“十二五”末增长19.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60元,较“十二五”末增加2289元,年均增长9.2% 

二、化隆县农业发展的紧迫性

化隆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为“八分山、一分水、一分川”,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自治县,总人口3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牧结合县,全县总耕地面积54.9万亩,近85%的耕地属山旱地,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制约化隆农业发展的先天因素。2015年,全县精准识别的贫困村14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40户3632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1%),有6个深度贫困乡,贫困面大、程度较深,是国家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同步开创高品质生活的多重压力。要实现上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要求,推动化隆县农业健康发展,亟待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缺少上规模、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市场知名度低,品牌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农产品生产加工未形成链条产业二是农牧业产业投入仍然不足,农民从事农牧业的技术性不强,从事农牧业积极性不高、农牧业发展进程慢。三是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仍然严重,缺乏改变贫困的干劲和决心休闲农业潜力大,但是挖掘开发不充分。

三、发展思路及做法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农业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化隆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体两翼四带”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按照“彰显优势、突出特色、规模经营、提质增效”的原则,从供给方面发力,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产品可追溯、生产标准化、品牌化的高原冷凉绿色生态农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牧业发展提质增效增加农牧民收入。

  (一)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走全面振兴乡村道路近年来,化隆加快城镇化建设,群科新区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率由“十二五”末的36%提高到38.5%但大农村、小城镇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农村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从2017年开始,中央提出“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等要求,顺应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顺应农民生产意愿,顺应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化隆县农业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化隆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上,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充分利用“黄河彩蓝”蔬菜生产基地、川暖灌区等比较优势,围绕提升质量谋划产业布局,尽快实现由总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川、浅、脑三类生态区域的种植结构,加大特色产业比重黄河区域以鲑鳟鱼养殖为主导,打造水产养殖经济带;沿黄川水地区以发展设施蔬菜、特色杏梨等杂果、冬小麦、采摘体验圈和度假养生圈为主导,打造高效农业经济带;浅山地区以杂交油菜、马铃薯、高原土鸡为主导,打造旱区农牧业经济带;脑山地区以马铃薯、优质油菜、特色杂粮、饲草种植、畜禽养殖为主导,打造生态农牧业经济带,重点建设41个总面积达50万亩的优质特色产品基地,到2020年,建成以优质油菜、马铃薯、优质豆类、青稞、黄河冷水鱼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四区四带”产业区带布局,引领特色农业发展。二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大力引进、吸收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积极鼓励和引导省内外院校、科研单位、企业以及专业技术人才设立专家站,组建研发团队,开展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推广、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破解技术难题,转化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三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机械,设施农业,信息农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全面提升产业的现代装备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加快产业专业村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步伐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装备水平的提升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加快发展“第六产业”,走农业融合发展道路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一体两翼四带”为依托,围绕“彰显优势、突出特色、规模经营、提质增效”原则,从供给端发力,做好化隆“第六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增加农牧民收入。一是重点围绕牛羊肉、蛋鸡,发展特色养殖、冷藏、加工包装销售,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协调发展,力争培育成1家牛羊肉加工骨干型企业,培育成1家年产50万只蛋肉鸡的规模化蛋鸡养殖企业。二是支持饲草料加工企业扩大饲草料种植规模,完善良种繁育,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扩大饲草料生产、加工和利用规模,重点建设秸秆颗粒饲料、草料等加工项目,提升饲草料加工产业,培育成1家发展饲草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饲草料加工企业。三是大力支持冷水鱼精深加工、保鲜储藏、产品营销等环节的建设,提高水产品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为高原、绿色三文鱼品牌。进一步加强冷水鱼养殖加工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和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政策要求,推动冷水鱼产业健康发展力争到2020年,率先在全省形成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走品牌优势竞争道路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农业品牌化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可逾越的选择随着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农业必将进入数量质量并重、由注重产品向更加注重“生态、绿色、健康”的品牌转型新阶段。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对于加快化隆县农业发展方式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是积极调整区域布局,优化作物种植结构,逐步减少低质作物种植,扩大饲草料种植,积极培育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加快优势农畜产品向产业区和产业带集中,围绕特色产业,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大规模开展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高原黄河冷水鱼网箱养殖、优质薄皮核桃、高原特色杂果、优质冬小麦、优质豌豆、青稞全粉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具民族特色的沿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三品一”产品认证步伐着手,不断提高特色农牧业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加快发展种养殖农产品无公害认证、推动冷水鱼养殖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全覆盖努力推进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提升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突出产业培育品牌重点围绕马铃薯、青稞、油料、冷水鱼养殖、薄皮核桃、杏梨杂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品牌主体,参加国内外各种农产品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品牌推介,促进农业品牌早日走出全省,走向全国。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聚集度明显提高,规模以上企业显著增加,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以上。  

  (四)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走新型农业电商道路有农业资源,无农业市场,一直是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壮大“走出去”的普遍制约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互联网+”“双创”等新兴战略的推进和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指导文件。化隆着力发挥农业电子商务在培育经济新动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扎实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全县已建成农特商品电商中心 1个,乡(镇)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17个,乡(镇)级邮政电子商务物流点17个,村级电商服务站96个,2018年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1870万元,有效带动了物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的汇集。今后,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上,要将“互联网+”为基础的农业物联网作为未来化隆农业产业发展的出路,着力打通农田到餐桌“最后一公里”。一是加快拓网点。健全完善、乡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力争全县144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电子商务站点,实现全乡镇和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组建全县电商物流中转公司,新建冷链物流仓库项目,支撑电子商务开展农产品仓储、冷藏等工作,加强农产品储藏、运输、冷链等设施建设,建立快速、高效、便捷的现代流通体系,力争全县大集镇建成农贸市场,东部金源乡、西部雄先乡同时建造农贸市场,群科新区建成一个大型仓储设施。二是强力育主体推动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触网经营,着力培育“京东 ”“ 淘宝”等垂直电商平台,扶持“卡日岗土鸡”“群科手抓”“化隆清油”等线上畅销品牌,打造联接产地到终端消费的农产品市场网络;线下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在国内重点城市(特别是对口帮扶地区)设立农产品外销窗口,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开拓黄河鲑鳟鱼、蔬菜、核桃、软梨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营销渠道。三是加大树人才。强化引导农业农村一线干部“互联网+”思维模式,开展从业人员、农户电商技能培训。加快农业人才培养,选拔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负责人,进入高等院校接受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为农村电商发展奠定基础。

(五)加快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走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化隆县资源禀赋差,这是先天条件,需要克服、改进和创新,辩证来看,拥有的可挖掘潜力同样也是巨大且无限。化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民俗以及秀美的自然风光都是化隆发展休闲农业的“底色”和“根本”。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问题等使休闲农业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调查显示,如今更多游客出行愿意选择民宿,尤其在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民宿热度不断飙升,有的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从乡村发展角度来讲,未来乡村的功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能是综合且多功能的推进乡村旅游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将乡野风光、田间耕作、农产品等农耕资源成为可被开发的旅游资源,产生经济效益,是今后及未来一个时期带动乡村经济优化、保护乡村文化传统、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的主动力。根据农业布局和区块禀赋,化隆将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五大板块”。一是以阿河滩村为主,夏寺、阿河滩清真寺等景点为依托,充分挖掘乡村休闲资源、生态资源和民俗资源,开发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餐饮、节庆活动,着力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二是利用甘都、群科、牙什尕三个川水乡镇气候资源,着力打造蔬菜基地采摘园,发展壮大特色农家乐,以此放大扎巴、二塘等乡镇万亩油菜花基地休闲旅游功能,着力打造山地休闲、观赏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游憩区。三是以甘都、雄先、金源等乡镇为主,开发辖区内寺院资源,多方面展示撒拉族民族文化、夏琼寺藏传佛教文化,形成民俗体验、宗教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民俗宗教体验区域。四是加大开发李家峡、公伯峡以及黄河沿线“水资源”开发,形成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寺庙观光于一体的黄河风情旅游区。五是以休闲度假和黄河观光为主要功能,形成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寺庙观光于一体的黄河风情旅游区。同时,打造“杏树林中赏杏花、乡村农家品民俗、户外摄影留美景、精英射箭显神手、汽车拉力重头戏、花儿晚会颂盛世”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杏花节以及以“七月,我们去群科收获‘杏福’”为主题的杏果采摘节等活动,大力发展树上干杏、富士海棠等抗寒性好的观赏食用多用途的优质杂果种植规模,推动群科等地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六)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走多元农业经营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化隆农业现代化发展“关键一棋”,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组建合作社、经营管理合作社、领办合作社以及组建股份联合社等方式,打造一批大社强社,引导发展高层次的联合社,开展“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小农户”产业化联合社。在化隆县东部4乡、西部2乡和山头3乡或没有龙头企业的乡村建立并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合作社开展加工贮藏、冷链建设、直供直销服务,拓展服务功能。二是加大种养大户和家庭农牧场建设。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通过流转土地、草场等形式,扩大适度规模生产、成立家庭农牧场鼓励家庭农牧场开发资源优势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农牧业项目,逐步形成产业特色和品牌优势。三是构建联合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开展跨区域、跨产业的联合共进,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社+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小农户”等经营模式实现各类主体融合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县新增市级示范社25个;新创建省级以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9个;力争培育发展家庭农牧场260个、组建渔业联合社1个和种植业联合社2个。以拉面经济为抓手,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在原料生产与供应、拓展开发新品种上下功夫,以劲道的面、特色的牛肉汤料、鲜红清香的菜籽辣椒油、新鲜的香菜、蒜苗、萝卜等蔬菜配料打动消费者,占领消费者的胃,迅猛发展开来。同时,在传统特色快餐店经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加工技术研究,充分利用青海盛产的胡麻、马铃薯、油菜、果品、蔬菜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的特点,加大新鲜农产品现制复配饮品开发力度提升“拉面经济”市场竞争力,带动特色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