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关于《化隆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公示并征求意见的公告
来源:    时间:2018年09月05日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化隆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化隆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为了进一步增强规划编制的可行性和公共参与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为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城市规划编制原则,现将《化隆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进行批前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各部门及公众意见,请在提出意见或建议时,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应加盖单位公章。

一、公示时间:2018年9月4日至2018年10月4日

二、公示地点:化隆县人民政府网、化隆县电视台、群科新区广场公示栏

http://www.hualongxian.gov.cn)

三、反馈意见的方式

1.来信请寄至:群科新区管委会综合办收

2.邮政编码:810904

3.电子邮件350766270@qq.com

4.联系电话:0972-7712007

《化隆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公示征求意见表

 

2018年9月4日


《化隆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的主要内容摘要

 

一、化隆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编制的背景及必要性(以下简称2017版总体规划)

1.宏观环境更新——需要群科新区的性质与职能予以调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新型城镇化”,“兰西城市群”以及“特色小镇”等重大外部条件的变化,群科新区的性质以及区域职能都亟待调整。2015年,国务院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对西部地区开放态势的规划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作为50%以上人口信仰的回族自治县,化隆在面向中西亚开放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域文化优势。未来要作为化隆县的经济、文化中心,群科新区的性质与职能亟待做出相应调整。根据2015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中“青海省海东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要点”,海东市需在“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设市模式、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领域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群科新区是化隆县、乃至海东市新兴的沿黄重要城镇节点之一,由于建设时间较短,发展空间巨大,服务腹地广阔,因此是海东市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实现“低碳城市和人文城市”发展目标的最佳实践区之一,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新区应主动承担的重要区域职能。2016年,群科镇入选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城)镇名单。群科镇依山傍水,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应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地域特色,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吸纳周边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着力打造为全省最具魅力、最具特色地域文化、最具休闲品味的区域之一。

2.上位规划变更——涉及群科新区的重大规划内容发生变更根据《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群科新区所在的“东部地区”是青海省城镇空间结构“四区两带”中的一区,也是省域核心发展地区;同时,群科新区又位于“黄河干流沿岸城镇带”,是“黄河上游的水电开发走廊、生态旅游走廊和特色农牧业走廊,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特色经济带”。在《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的框架引导下,作为省域“四区两带”中“一区”的空间发展引导,《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在2014年相应作出了重大调整。其中,规划明确提出“化隆县政府迁至群科新区,是以发展商贸物流为主的滨水生态宜居城市(2030年)人口规模达13~17万人(远景18万)”。比较《群科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2011版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人口6.3万人,2030年人口10万人”的发展目标,明显低于东部城市群规划对群科新区的人口定位,且2011版总体规划未对群科新区未来作为化隆县的行政中心作出具体的规划应对,因此有必要根据上位规划对群科新区总体规划及时进行调整。

3.人口规模分配机制变化——重大政策引导下群科新区与化隆县人口需要重新分配首先,根据《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关于实施2015年易地扶贫项目的通知(青扶局[2015]38号)》,2006至2014年化隆县合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规模已达1.3万人左右,未来3~5年,依托易地扶贫项目和特殊类型卡日岗地区生态移民易地搬迁项目,化隆县还将引导搬迁至少8000多户,这些人口将成为近期推动新区城镇化的潜在动力。而根据对化隆全县近百名的乡镇居民的问卷调查,近一半比例的化隆县居民愿意选择群科新区作为其新的居住地,即大部分迁移人口将倾向于选择群科新区定居。搬迁政策以及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意愿将改变化隆县人口的空间分布,凸显群科新区作为中心城镇的重要性,而2011版总体规划受制于当时的政策环境,并没有考虑到县域人口的再分配,亟待对总体规划中人口和城镇化,以及新区对应的用地规模、设施配置进行再论证和调整。

4.县城搬迁的影响重大——巴燕镇的发展瓶颈和县政府搬迁对群科新区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县政府(或部分职能)从巴燕搬迁至群科新区是基于现状制约和发展前景的综合考量,上位规划《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也已明确提出化隆县政府迁至群科新区,当前群科新区的发展条件也已经趋于成熟。而这意味着全县经济、人口资源的转移和重组,将对群科新区以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亟需从全县域乃至更大范围内对新区的定位和资源的布局予以相应的发展对策。

5.区域重大交通干线调整——西成铁路和多条国省干线公路的对外交通规划需总体规划作出调整近年来,在国家层面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同时,也加快了西成铁路项目推进的步伐,若西成铁路选线经过群科新区,将极大地带动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从国内外铁路设站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铁路枢纽是城市用地拓展的强大触媒,尤其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影响深远。客运站作为城市内外人流集散的场所,在城市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城市各项功能的集聚作用不容低估,客运站周边极有可能成为城市主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担负重要角色。同时,青海省综合交通建设稳步推进,《青海省高速公路网(调整)规划》(2012)、《青海省国省道网规划调整研究》(2012)、青藏两省区铁路网建设规划(2012)等一系列专业规划陆续实施。其中,《青海省高速公路网(调整)规划》确定青海省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为“三纵、四横、十联线”(简称“3410网”)。平阿高速-牙同高速是“纵一”张掖-河南高速公路(S11)的重要组成部分;另有“横三”临夏-共和高速公路(S22)经过化隆县境,且连共高速公路循化段(隆务峡-大力加山)已经开工建设。随着“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络的实施,化隆县将成为青海省高速公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此外,G310、G213、省道乐化线(S208乐都-化隆)等多条国省干线公路经过化隆。由此可见,外部综合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城市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需要加强衔接、应对与落实。

6.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保护和风貌规划等方面提出新要求近年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陆续出台,对生态文明建设空前重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成为城镇品质建设的指引方向。化隆县地处沿黄河发展带,生态地位重要,现行总体规划仅在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近远期目标,缺乏保护措施方面的指导,从实施效果看,问题依然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需要加强对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同时,从群科新区建成区的实际效果来看,缺乏地域人文特色、街道无景可观、建筑风貌与色彩缺乏控制等。反观2011版总体规划文本,通篇没有针对城市风貌提出宏观指导。这也是当前,许多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总体规划中对城市风貌角色的忽视,而且随着城市经济水平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风貌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加明显,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将逐步加大。所以有必要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在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整体风貌定位、城市总体风貌性质、城市总体风貌结构等。从宏观把控城市特色风貌,让特色风貌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进行。

7.需及时纠正2011版总规的不合理之处——2011版总规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尤其是强制性内容的不合理已经阻碍了群科新区的正常建设2011版总体规划在强制性内容的划定上存在较多误区,包括:缺失县域层面的空间管制内容,缺失群科新区的绿地水系、环境保护各项目标、防灾设施规划、新区的“绿线”控制与管理要求等;群科新区空间管制的四区范围划定极为不合理;将新区的城市性质、空间结构、各阶段的人口规模、新区道路交通的结构与断面形式、重大公用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各用地的具体选址、环保和防灾的措施等内容纳入强制性条款,造成下位规划的难度和工程实施的难以进展等诸多问题。其次,2011版总体规划在用地安排上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由于群科新区的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划定欠缺详细的论证,将所有的冲沟、黄河沿岸地区、乙沙尔水库周边地区都划成了禁建区,而这些地区不仅有着较好的景观利用价值(黄河景观带),且现状存在着较多农村居民点建设。因而,禁建区的法定性与现实情况存在强烈的冲突,导致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性受到挑战。

二、对《群科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

(一)规划实施成效和挑战

2011年以来群科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巨大进步,初步实现了总体规划确定的“化隆县新城区,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滨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城镇性质定位;初步搭建了组团结构的空间框架;已经重视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以及外围乡村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人口和社会发展、城镇用地发展方向控制、重大交通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大环境景观控制较好,各级绿地公园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城镇建成环境有所提升。通过全面评估和审视,可以发现群科新区的发展及城乡建设存在以下成效与挑战:

1.经济产业发展2015年化隆县GDP为50.78亿元,虽然在总量和增速方面都高于2011版总体规划的近期规划值,但这与总体规划规划值偏低也有关。事实上,化隆县、尤其是群科新区面临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工业整体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此外,化隆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具体来说,三产结构从由十一五”末的17.9:58.4:23.7调整到2016年的11:64.3:24.7的水平,第二产业占比逐渐增加但是以附加值较低的原材料初级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2.人口和城镇化得益于国家、省、市层面的政策支持,在“拉面经济”、生态移民和县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带动下,化隆县的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都较2010年有较大提升,已经超出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但必须认识到,化隆的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在城镇化质量方面,巴燕、甘都等老镇区的建成环境相对不佳,有待借助各方面条件更好的群科新区来提升城镇人口承载力,为县域城镇人口提供更优质的人居环境选择。

3.城市建设用地安排和实施群科新区的发展基本按照2011版总体规划的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进行,目前已基本完成乙组团的建设,甲组团的道路及市政工程正在进行且开发用地已全部完成出让,群科新区建设的良好推进给县政府搬迁、城镇人口集聚及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由于2011版总体规划诸多规划内容尤其是强制性内容的不合理导致规划实施建设的较大困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科新区乃至全县的规划实施,特别是对空间管制和强制性内容的论证不足会大大降低总体规划的实施成效。

4.总规与土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衔接2011版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划定的城镇发展边界基本一致,但局部地区存在矛盾。比如,土规中的部分有条件建设区,总体规划将其划入适建区;而土规中少量的允许建设区在总体规划中则被划到禁止建设区内。2011版总体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在县域规模等级、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城镇空间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局部差异。如,总体规划中金源乡、德恒隆乡、雄先乡属于第三规模等级,而“十二五”中则将其划为二级城镇。又如,“十二五”在全县和群科新区的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的预测方面都要明显低于2011版总体规划。其中,对2015年新区人口的预测,“十二五”规划提出1.16万人,而总体规划提出4.5万人。多部门规划的不协调,也造成了当前群科新区建设的若干束缚。

5.综合交通和公用设施实施从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进展的总体情况看,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从公用设施实施情况看,给水、排水、电力、燃气及各类防洪设施的实施与总体规划的衔接较好,虽然有的局部进行了调整,但基本按照总体规划的意图进行了实施。尽管新区的重大交通设施和重大公用设施等建设都基本按2011版总体规划在稳步推进。但是,由于规划实施时间尚短、缺乏资金、部门协调等原因,目前,尤其在新区路网、燃气系统等方面距离总体规划中近期建设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6.景观风貌建设虽然由于建设年限较短,群科新区整体景观风貌的形成还有待时日,但目前的环境景观建设中也已暴露出了若干弱点:一是缺乏反映地域文化的建筑与环境设计;二是缺乏对滨水景观的积极利用与塑造;三是新区处于建设初中期,缺乏景观节点和主要交通出入口的景观标志物设计等细节景观。对此需要加以重视与处理。

(二)部分强制性内容对新区建设的困扰

2011版总体规划在强制性内容的划定上存在较多误区,而误区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强制性内容的实施率较低,没有起到控制与监督的作用,反而成为城市用地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制约,有悖于强制性条款设定的初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及时纠正。

1.规划实施影响力和实施机制2011版总体规划经批准实施以来,土地、交通、产业、环保等部门围绕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功能定位、阶段性目标、空间发展布局等相应内容制定了部门专项规划及相应配套政策措施,有效地支撑了总体规划的实施。同时,各类城乡规划也基本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做到审批前进行公示,审批后予以公告,并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在重大项目的规划编制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市民代表参与整个规划编制过程的研究讨论,以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海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对化隆县、群科新区城乡规划编制、实施过程提供指导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监督;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大了规划管理工作的力度,严格按法定程序行事,维护和树立了规划的法律严肃性和权威性,城乡规划实施具有良好的执行力;在规划编制经费上,能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之中,确保城乡规划经费的落实。然而,必须认识到,群科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总体规划实施决策和保障机制。规划委员会制度已经建立;城乡规划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尚处在起步阶段,公开度不高,参与度不强,亟待建立民众与规划职能部门长期有效的沟通途径,增进城乡居民对总体规划的了解和参与程度。

2.规划实施的适应性总的来说,2011年版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了“兰西经济带”和“沿黄经济带”等宏观战略对新区发展的影响,并较好地做出应对。但随着特色小镇公布、县城搬迁、西成铁路规划选址、特殊生态地区和贫困地区异地搬迁等外部政策环境的改变,2011版总体规划已经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性,制约了新区的进一步发展,亟待对规划进行调整。

三、新版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摘要

(一)总则

1.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青海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划》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规划期限总体规划期限确定为2017年-2035年;近期2017-2020年,远期至2010-2035年。

3.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三个层次,即县域、县城规划区和县城集中建设区(1)县域:化隆县所辖的行政辖区范围,国土面积为2706.77平方公里。(2)县城规划区:规划划定县城规划区的范围为:查浦乡、牙什尕镇、群科镇、德恒隆乡等乡镇沿黄地区,以及昂思多镇镇区周边,国土面积为71.48平方公里。(3)县城群科新区和群科镇镇区范围,国土面积为32.2平方公里,县城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20.4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战略

1.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政策支持,紧抓与西部沿黄城市合作的有利契机,探索创新开放合作机制,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等措施,建设商贸旅游服务基地;二是充分发挥规划西成铁路、规划高速的交通优势,扩展县城职能服务腹地范围,加强区域统筹,建立青海省交通网络重要节点地位;三是挖掘自身特色自然与人文优势,不断增强化隆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基本要求,努力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人民生活幸福的新化隆;四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四区两带一线”经济空间结构的要求,合理配置城乡空间资源,突出城镇对乡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县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1)区域融入与协调发展战略一是借助西成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优势,促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打造成为青海省高速公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二是借助沿黄区位优势,探索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提高城市开放度,广泛建立与周边各城镇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提高公共服务能级,提升商贸物流功能,扩大县城对外辐射力,发展成为沿黄特色的商贸旅游服务基地。

2)中心强化与核心带动战略一是整合外部优势:抓住政策优势及外部环境改变的契机,做大做强县城核心功能,提升化隆综合实力;二是强化核心地位:县城应快速进行社会经济各项发展,进一步强化核心带动作用;三是适度超前发展:县城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规模效应,适度超前配置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

3)特色生态与两型发展战略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总体布局一是立足优势,实现乡村振兴:发挥当地生态景观、农业产地优势,结合民族特色,做大做强清真食品加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并大力促进现代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快形成创新型产业体系:培育新能源开发、环保建材等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三是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和“节能减排”,鼓励现状金属冶炼、服装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节能低碳改造,促进该类产业的绿色集约生态发展;四是文化建设:发扬青海省“回族之乡”特色,打造县城文化名片。

(三)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以城镇空间集约化发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为重点,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现代化网络型城乡体系,规划呈现“一带四轴三片区,一主一副”的空间结构。一带:环形发展带。该发展带是城镇化发展带和主体功能带,是协调区域发展、支撑交通、集聚人口和产业的主要空间载体。四轴:十字发展轴(两主轴),“城镇—产业”聚合发展轴,重点布局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强对外联系的主要发展通道。其中,一是沿黄发展轴:西临贵德,东接临夏,承载水电开发、生态旅游和特色农牧业等特色经济;二是西成铁路沿线发展轴:北临平安,南邻尖扎,承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经济。东西发展轴(两次轴),农业和旅游业的次要发展轴,东西部片区连接广大乡村地区的生活生产服务轴。其中,一是西部:雄先乡—查甫乡—扎巴镇;二是东部:巴燕镇—金源镇—塔加乡。三片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片区东部城镇发展区以巴燕镇为中心;中部城镇发展区以县城为中心;西部城镇发展区以扎巴镇为中心。一主一副:县城为县域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区是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辐射带动能力强;巴燕镇副中心主要承担区域性的综合发展职能,协调东部片区及自身周边地区的发展。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

1.城市性质:沿黄经济带和青海省东部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化隆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民族特色的沿黄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城职能1)沿黄经济带和青海省东部地区的重要旅游商贸城市,清真食品、用品生产加工基地。(2)沿黄经济带和青海省东部地区的旅游服务枢纽和集散中心。(3)化隆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风淳朴、民族和谐、安居乐业、特色鲜明的沿黄生态宜居城市。

(五)城市发展规模

1.城市人口规模近期至2020年,化隆县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10万人;远期至2035年,化隆县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17万人。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1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人。至203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20.4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人。

(六)空间结构规划

优化县城空间,形成“一主两幅多节点,一轴两带三组团”的结构。一主:在迎宾大道和舍仁西路相交区域形成县城主中心,布置科教文化、商贸综合服务中心。两副:即现状行政商务副中心、规划古城文化休闲副中心。多节点:沿群科大道的商贸物流服务中心,以及沿黄景观带的拉面产业营运中心、拉面文化休闲中心等。一轴:以迎宾大道为县城发展轴线,依托沿线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城市综合发展轴。两带:即沿着张汶高速的高速生态防护景观带与沿黄滨水休闲景观带。三组团:古城组团、中部组团与东部组团。完善东部组团,打造集行政、居住、拉面经济为一体的特色组团;规划中部组团,建设以科教文化、商贸服务、居住为主导功能的组团;古城组团依托群科老镇,发展居住、休闲功能;

(七)区域协调发展

    1.城统筹发展随着化隆县县城辐射功能的增强以及李家峡、牙什尕、昂思多等镇村服务设施的完善,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建设用地呈现线型多点发展,最终形成以化隆县县城为主城区,李家峡、牙什尕、昂思多等多个特色卫星组团统筹发展的局面。

    2.远景区域协调发展远景化隆县县城功能逐步完善,成为青海省东部的重要人口集聚区、西宁周边重要的商贸城市与旅游服务基地,全面融入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在城镇化的不断带动下城乡空间继续扩展,县域西侧沿黄区域形成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镇建设带,与黄河西岸的尖扎县城实现同城化发展。

 

 

 


 

 

 

 

 

 

化隆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公示征求意表

姓名

 

单位

 

日期

 

性别

 

职务

 

备注

 

年龄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