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 >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时间:2016年11月10日    

县十七届人大一次

件(八)

 

——2016年10月25日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这五年,我们着力攻坚加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按照省市一系列战略部署,着力促增长、调结构、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保稳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2.41亿元增至50.78亿元,年均增长15.7%,为“十一五”末的2.3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004万元增至1.25亿元,年均增长15.8%,为“十一五”末的2.1倍;固定资产投资由10.3亿元增至59.73亿元,年均增长42.1%,为“十一五”末的5.8倍;工业增加值由11.4亿元增至26.68亿元,年均增长18.6%,为“十一五”末的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69亿元增至7.44亿元,年均增长15%,为“十一五”末的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99元增至23217元,年均增长11.5%,为“十一五”末的1.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至7571元,年均增长15.2%,为“十一五”末的1.8倍。

——这五年,我们着力发挥投资拉动,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实施各类项目1023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5亿元。其中,林业项目42项,完成投资1.4亿元,实施了“三北”造林、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等项目;水利项目136项,完成投资8.3亿元,实施了黄河北干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饮水安全等项目;扶贫项目39项,完成投资3.2亿元,实施了整村推进、中德合作、易地搬迁等项目;工业项目115项,完成投资26.4亿元,实施了佳通太阳能新材料、新优民族服饰加工、九方矿业镍铜矿选矿等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项目82项,完成投资35.8亿元,实施了群科新区、县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房、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农牧业项目107项,完成投资8.1亿元,实施了“黄河彩篮”、标准化养殖场等项目;交通项目93项,完成投资7.7亿元,实施了阿(岱)李(家峡)高速、牙(什尕)同(仁)高速、尕(么甫)木(哈)公路等项目;教育项目122项,完成投资7.7亿元,实施了标准化学校、新区中学等项目;文化体育项目23项,完成投资6356万元,实施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阿河滩清真寺、夏琼寺、旦斗寺、鸳鸯蝴蝶楼)、乡镇文化站、体育场等项目;卫生计生项目24项,完成投资9469万元,实施了县医院住院综合楼、藏医院药浴楼、卫生院等项目;民政项目16项,完成投资9.3亿元,实施了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项目;黄河谷地土地开发项目1项,完成投资1.6亿元;旅游项目19项,完成投资4.6亿元,实施了岗山生态旅游景区、黄河第一湾、乡村休闲旅游等项目;电力及通讯项目11项,完成投资1.2亿元,实施了加合110千伏开关站、农网改造、宽带普及等项目。

——这五年,我们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农牧业向特色化迈进。累计流转土地14.5万亩,新建冷水鱼养殖网箱490个(4.06万平方米)、日光节能温室2280栋,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58个、家庭牧场1300户、养殖大户2400户,各类特色农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示范基地投入运行,甘都万亩绿色产业示范园升级为省级示范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4亿元增至5.9亿元 ,年均增长5.4%。工业经济向集聚化发展。巴燕·加合经济区升级为市级经济区,规划了群科绿色(清真)产业园。中阿外贸服饰加工基地加快建设,年产2.5万吨永盛碳化硅技改生产线、年产20万吨昂思多矿泉水生产线、3.5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成投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9家增至15家,实现外贸出口创汇310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9.3亿元增至21亿元,年均增长18.1%。民营经济向规模化发展。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对接省内外企业和拉面经济返乡创业成功人士,招商引资32.5亿元,新增各类经济合作组织718个、民营企业298家。2015年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9亿元,较“十一五”增长261%;民营经济占县域生产总值的48%。第三产业向市场化发展。规划建设了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园和青海省拉面产业孵化基地,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青海省扶贫拉面培训服务中心、互联网+拉面电商服务中心,线上线下总销售额近1600万元。发放拉面经济贴息贷款1.2亿元、总授权额度达1.2亿元的拉面信用卡800张,全县231个“拉面村”的群众在全国271个大中城市共开设拉面店14430家,发展拉面连锁品牌48家、“四统一”示范店1500家,拉面经济总产值近100亿元。实施了巴燕、群科新区2个农贸综合市场,新建电商服务中心7个、农家店300家。设立“金穗惠农通”转账电话263个,全面消除了乡镇金融服务空白点。精心策划了10条健身休闲徒步旅游线路,成功举办了徒步旅游节和群科杏花节,打造国家A级景区3家,五年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5.3亿元增至12.1亿元,年均增长14.2%。

——这五年,我们着力推进双发展,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2.4倍城镇化率由24.8%提高到32.9%。在群科新区方面,省政府批复了《化隆县群科新区总体规划》,将群科新区定位为“化隆县新城区,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滨水生态宜居城市”。编制完成了《群科新区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甲、乙片区沿黄景观带规划方案》等。投资4.1亿元储备土地9000亩,投资2亿元安置征迁户850户。完成投资54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16项,实施了总长32公里的市政道路和排水、污水、供热等基础设施项目,总面积18万平方米的21个部门业务用房项目,总面积120万平方米的10个房地产项目。建成区面积达3.8平方公里,群科新区城市形态初步形成在巴燕镇方面,按照“紧凑发展”产城融合思路,完成投资6.4亿元,实施了给排水、保障房等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实施了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建材市场和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编制了《巴燕·加合经济区总体规划》《巴燕·加合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了园区道路、绿化、天然气等项目。在集镇方面,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功能、聚集人口、繁荣经济”思路,完成投资1.8亿元,实施了扎巴、牙什尕、甘都集镇道路、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镇容镇貌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了集镇面貌。在农村方面,投资22.1亿元,建设17个百企联百村、50个党政军企共建村、54个高原美丽乡村解决了154个行政村饮水困难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同时,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配合县人大开展了《化隆县城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修编工作。

——这五年,我们着力推进扶贫工作,脱贫攻坚开创新征程。全力推进实施了以拉面经济、创业促就业、易地搬迁、教育、乡村旅游、生态及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带动脱贫的攻坚措施,五年贫困人口减少7.62万人。投资3.2亿元实施了101村整村推进21村易地搬迁项目,受益农户达72903.1万人并对2100名贫困群众进行了拉面、泥瓦工、驾驶员、民族刺绣等实用技能培训。全面启动了精准脱贫工作,编制了《化隆县精准脱贫攻坚方案》和“3+20”行业扶贫支持计划,选派617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精准识别贫困村144个、贫困户9551户、贫困人口36318人,“两线合一”工作全面完成。

——这五年,我们着力改善民计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公共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达75%。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寄宿制中小学24所、幼儿园56所,新区中小学全面建成运行,投资5864万元的民族中学基本完工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阶段入学率95%,高考上线率达98%。率先在全省实行高中免费教育。民营企业家捐资530万元,帮助1300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积极开展康福家活动。人口自然增长率11.210.8‰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0.9增2.7人。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申报了安达其哈、塔加14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成功举办了自治县60周年庆典及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会、清真美食文化节等活动。广播电视基础不断加强,县电视台节目覆盖率由20%提升到52%。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新农合参合率99%。新增城镇就业45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持续扩大,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2亿元投资37.1亿元实施公租房3846套、棚户区4876套、农村“两房”24983户,建设村级老年幸福院32所、残疾人之家5所。

——这五年,我们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彰显新动力。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等项目,完成人工造林14.1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建成核桃、树莓等经济林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59%,我县被确定为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扎实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和昂思多沟、金源沟河道防洪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33万亩,新增耕地1.7万亩,改善耕地2万亩。着力治理工业企业废气、煤(油)烟、粉尘、扬尘污染,完成了80个村环境连片整治,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65%。

——这五年,我们着力强化社会管理,和谐稳定呈现新局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选派81名干部入寺院开展工作,县财政预算188.6万元解决了清真寺藏传佛教寺870名民管会成员报酬,投资4100万元实施了驻寺干部业务用房以及寺院道路、饮水、电力等项目,落实较少数民族扶持资金3905万元,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112个。积极推进“平安化隆”和谐化隆建设,认真开展“六五”普法活动,进一步加大治理“枪患”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果断妥善处置了“6·19”绑架杀人案2·15自焚“9·19”民中学生集体上访事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聘用372名村警和44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加强工作,启动建设了消防大队营房,填补了我县没有专业消防队的空白。认真落实《信访条例》,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接访大调处、重点乡镇综合整治等活动,开通了12345和7712345政府服务热线,妥善安置先奇铝业因资不抵债关停下岗的609名员工,来信来访和越级上访数量明显下降

——这五年,我们着力提升行政能力,机关作风取得新成效。我们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县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基”建设。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工作,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切实强化监察和审计工作,加大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扩大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县人大代表建议273件,县政协委员提案140件把改革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加快推进“放管服”政府职能转变和医疗卫生、商事制度、集体林权制度、草原生态补助“营改增”等方面改革,建成了巴燕、群科新区2个行政服务中心和17个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改革,成立了“马上就办”办公室,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

同时,审计、统计、档案、供销、县志、残联、文联、消防、武警、民兵预备役建设等事业取得新进步,省驻县各单位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化隆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五年,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五年。我们看到,化隆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步伐更加坚实,经济更加繁荣,城乡更加美丽,社会更加和谐,开创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所有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社会各界理解信任、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省市驻县单位,向在化隆投资创业的企业家,向关心、支持化隆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五年的发展启示我们,推进化隆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加强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决策部署,落实责任,狠抓执行,提高效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把化隆的发展同中央和省市的战略布局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厘清发展思路,创新完善发展举措。必须坚持团结稳定,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统领,大力推进“法治化隆”“平安化隆”建设,统筹推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宗教和顺各项工作在共建共享中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项目拉动,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理念,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在项目投资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为推动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以产带城、产城融合,主抓新区、巩固县城、提升集镇、发展新村,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大力培育和发展支撑产业,增强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民生为重,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致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为推动发展凝聚人心。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和顺应全县各族人民的新期盼,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正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在五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市场需求不足,电、碳化硅、铁合金、电解铝、水泥等主要行业产品价格持续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调结构难度加大,新的增长点不多,稳增长面临严峻考验。二是经济总量不大,2015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12.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市5.7%龙头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偏少偏小,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仍十分突出。三是农村贫困面大、程度深,全县尚有精准识别贫困人口36327人,其中80%的贫困人口地处浅脑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群众持续增收能力不足,实现脱贫目标压力大。四是城乡统筹能力不足,县财力有限,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特别是群科新区和巴燕镇“双城共建”方面的压力加大同时,城乡脏、乱、差现象尚未根治,城市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社会治理难度大,社会各种深层次矛盾日渐凸显,特别是宗教管理、土地确权、征地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村级内部矛盾、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等较为突出,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十分艰巨。六是发展环境不优,少数部门和干部不敢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面对像石大仓、初麻、金源、巴燕、群科等乡镇个别群众为了私利,漫天要价,无理阻工致使重大项目无法开工等问题时,措施不、办法不多等等。总体上看,底子薄、基础差、历史欠账多、综合实力弱,仍然是我县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认识,直面问题,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综合研判当前的形势和改革发展任务,新常态带来新挑战,新常态蕴含新机遇。一方面,国际和国内发展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复苏缓慢,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土地、资本等供给因素进一步趋紧,制约因素增多。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特别是国家精准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省委131和市委“351”总体要求和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重大项目的推动落实,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错综复杂的挑战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全力以赴,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化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部署,紧扣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动力,全力推进“123456”总体发展思路,坚持稳增长、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主动培育比较优势更加明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体系,大力推进双发展、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架构,切实推动脱贫攻坚、民生福祉和生态安全屏障的发展新局面,全面实现依法治县、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新气象,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各位代表,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后五年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更加注重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全力建设小康化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以做精拉面主导产业、培育多元增收产业为支撑,实施好“3+20”行业扶贫支持计划,确保到2020实现3.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如期实现贫困县摘帽目标以拉面经济带动脱贫,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创业提升计划,以分布全国的拉面店为实体培训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着力推进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五年实训贫困对象5000人开办扶贫拉面店1000家,实现“一人拉面全家脱贫”的目标。“一区一园”产业带动脱贫,做大做强巴燕·加合经济区和群科绿色(清真)产业园规模,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商贸、配送现代服务业,吸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加快农民向“产业工人”、市民转变。以传统产业带动脱贫,加大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着力培育种草养畜和加工配送产业链,大力发展林果等经济作物,实现农牧业增收增效。以返乡创业带动脱贫,加快规划建设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力发展拉面经济产业。对贫困户开设的农家乐和网店给予补助,提升贫困户自产农畜产品的附加值。以易地搬迁带动脱贫,坚持“政府主导、分类实施”的原则,采取就近集中安置、插花安置、自主安置和新建移民安置小区等方式,五年完成22村1700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以城镇化建设带动脱贫,在群科新区和巴燕镇等条件较好的重点城镇,建设移民安置小区和农贸建材市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全产业链项目,积极探索推进资产收益扶贫,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就业以扶志智带动脱贫,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落实好15年免费教育,抓好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制定贫困村发展规划,落实项目资金,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以发展旅游带动脱贫,依托悠久的民族宗教文化、民俗民风和传统村落资源黄河自然资源,打造好健康休闲徒步旅游精品线路,实施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推进旅游富民工程。以生态建设带动脱贫,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积极争取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通过贫困对象从事公益林管护、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稳定脱贫。以政策保障带动脱贫,对于因病致贫、无劳力、重度残疾、农村低保等特困家庭,通过落实医疗保险救助和农村低保制度兜底进行脱贫。

  ——更加注重效益质量,狠抓项目落地,全力建设实力化隆。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坚持锲而不舍强招商、全力以赴抓项目,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备足后劲。积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依托“一区一园”、全省扶贫拉面产业园、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县平台和近2万个以拉面为主的中小微企业,规划建设返乡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创新扶持资金、融资平台、税收优惠、人才保障等政策措施,引进餐饮服务、房地产开发、民族服饰加工、农畜产品加工等项目。大力推进PPP项目,重点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精准扶贫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建设。编制推动行业协会发展的专项规划,积极引导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十三五”末招商引资年均增长10%以上,新增民营企业500家,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较“十二五”末增长72%。切实提高项目谋划能力。认真研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围绕“一区一园”、特色城镇、黄河旅游资源等,精心谋划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强和辐射带动作用好的重大项目。产业发展立足于完善链条,着力补短板,提高产品供给能力,形成产业集群;交通基础设施立足于完善网络,着力解决区域间瓶颈路、断头路问题,打造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立足于完善配套,尤其是完善群科新区和巴燕镇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创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0亿元以上。其中,农牧业方面实施“黄河彩篮”现代生态牧场、水产养殖等项目;扶贫方面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扶贫拉面产业园等项目;林业环保方面实施黄河流域北岸及北山绿化、退耕还林、5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厂13个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厂等项目;水利方面实施黄河景观带、初麻水库、李家峡北干渠、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黄土高原坡耕地综合治理等项目;交通方面实施乐(都)化(隆)高速、公路升级改造、沿黄公路、96村道路硬化以及西(宁)成(都)铁路等项目;教育方面实施42所幼儿园、群科新区初级中学、民族中学、职业学校建设等项目;卫生计生方面实施中医院医技楼、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楼、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卫生院等项目;文化旅游广电方面实施群科新区影视产业文化基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宗喀文化产业园、合什加生态地质公园等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方面实施市政道路、给排水、天然气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工业商贸方面实施光伏发电、镍精深加工、日处理8000吨铜矿石采选、无机材料系列产品研发、10万吨柠条配合饲料加工等项目;电力方面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岭秀330千伏变电站、群科新区110千伏输变电、沙连堡35千伏线路等项目。

——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培育富民产业,全力建设协调化隆。始终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和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途径,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原生态农牧业。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构建以李家峡、公伯峡高效灌溉区为“两区”,以群科现代农业示范园牙什尕生态观光农业园、甘都万亩绿色产业示范园为“三园”,以川水高效农业经济带、黄河百里库区冷水鱼网箱养殖产业带、浅山节水旱作农业经济带、脑山特色农牧交错经济带为“四带”的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布局。完成投资13亿元以上,新建设施温棚3.45万栋、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1500栋、冷水鱼养殖网箱3万平方米。加快建成现代农区畜牧业“七个一”工程,积极包装推介卡日岗土鸡、群科手抓、黄河三文鱼、化隆大榨油等特色品牌,建成“种草-养殖-加工-配送”全产业链。到“十三五”末,第一产业增加值达8亿元,年均增长5.5%。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认真做好小微企业入规培育、重点企业创牌工作,力争培育7家规模以上企业2家产值过亿企业。到“十三五”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8%。在巴燕·加合经济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施好先奇铝业重启及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以碳化硅及下游产品深加工、铝型材加工等为主的黑色延压及加工产业,以铝、铜、镍高温合金材料及深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产业,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配套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新兴服务业等,打造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新能源光伏产业园“十三五”末,经济区总产值达108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增加值达25亿元,年均增长21%。在群科绿色(清真)产业园,建设打造外贸服饰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大力发展以清真牛羊肉、菜籽油、拉面汤料等为主的拉面经济产业链,以加工、包装、保鲜、仓储、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黄河石艺、刺绣、唐卡、玉雕等为主的旅游产品开发产业。“十三五”末,产业园总产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22%;工业增加值达16亿元,年均增长23%。着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按照“互联网+拉面+n”的思路,做强青海省扶贫拉面培训服务中心、互联网+拉面电商服务中心和拉面扶贫“二合一”大数据平台。依托拉面店平台做大拉面产业上下游产品研发和配送产业链,拓展全国各大城市市场,把我县建成全国拉面店食材的“中央大厨房”。实施好年产2500吨牛骨汤粉包装生产线、10万吨高原小油菜油料加工、拉面汤料加工、百万只养鸡产业园等项目。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新增拉面店3000家、拉面品牌连锁店500家以上,促进拉面经济转型升级和规范扩面。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加大建筑施工、季节性输出、交通运输等领域输出,劳务输出稳定在12万人(次)左右,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注重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结合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完成投资15亿元以上,加大A级景区创建力度,建设旅游扶贫村11个休闲农庄100家以上,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5%和30%以上。做好皮影戏、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建立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全面建成巴燕和群科新区农贸综合市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促进农畜产品就地销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实现各乡镇光网全覆盖全面推进“数字化隆”向“智慧化隆”迈进。到“十三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8%。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加快城乡发展,全力建设宜居化隆。着力构建“双发展、重心带动、六镇支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力争到“十三五”末,城镇化率达45%。坚定不移推进群科新区建设。完成《群科新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群科镇被国家确定为首批特色城镇为契机,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抓紧投运群科新区供水和污水处理厂,实施好沿黄景观带、滨河广场、房地产、市政道路、给排水、商贸步行街、建筑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全面完成党政机关驻地搬迁工作同时,利用牙同高速公路、西成铁路和黄河水运等项目建设形成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观光、餐饮宾馆、生态农业等服务业。到“十三五”末,力争建成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6万人。加快完善巴燕镇城市功能。抓紧完成《巴燕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实施完善供水、污水、农贸市场、天然气体育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围绕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基本框架,引进碳化硅深加工、铝下游产品生产、牛羊肉深加工等项目。统筹规划利用党政机关驻地搬迁后的土地、机关单位业务用房等国有资产,打造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到“十三五”末,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5万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抓紧编制完善各乡镇规划,实施撤乡建镇、美丽城镇、综合整治等项目,尽快建成扎巴镇下扎巴村新型社区,着力打造一批商贸物流型、旅游服务型、交通枢纽型、农牧服务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型集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到“十三五”末,累计建成1个全国拉面特色小镇(群科镇)、5个高原美丽城镇、242个高原美丽乡村,争取投资14.6亿元实施农村危旧房7500户、棚户区3800套、公租房2200套。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执行《化隆县城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镇活动。积极探索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扎实开展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周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道路绿化工作严格落实考核奖惩办法,推进城管理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改善民生福祉,全力建设和谐化隆。始终把民之所盼、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确保财政对民生的投入达75%。扩大劳动就业规模。大力发展劳务经纪人,加大农民劳务就业转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技能培训,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引导返乡创业等人员积极发展物业管理、餐饮文化等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落实《化隆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依托教育大省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展合作办学、异地办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施好薄弱学校改造和幼儿园建设项目,全面建成群科新区教育园区。统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双语”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认真落实好15年免费教育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加大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力争全县高考重点上线率达27%。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疫病防控和食品药品安全体系,积极提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人口生育等优质服务,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落实好全面两孩政策,优化人口结构,开展康福家示范村(户)创建工作,新建14所乡镇卫生院和186村卫生室业务用房,确保每个社区服务中心有1名、乡镇卫生院有2名全科医生,每个乡村有1名合格乡村医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加大城乡居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落实力度。加劳动维权执法,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城镇职工和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96%9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完善文化服务功能。抓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新建村级综合性服务中心166个。大力发展信息化,着力推进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建设数字同步广播、数字影剧院,县电视台节目收视率达90%。

——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全力建设绿色化隆。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倾力打造生态化隆、绿色化隆。划定生态安全空间。按照海东市“一轴两翼”生态格局,划定以黄河沿岸湿地生态景观带、海拔2000—2800米浅山水土保持生态带、海拔2800米以上脑山水源涵养生态带和雄先、塔加、柏木峡、青沙山四个林场为主的“三带四林场”生态安全区。继续实施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严格控制生态安全区的开发利用强度,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1亩,新增耕地6000亩,确保生态用地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66%。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完成退耕还林15万亩在浅脑山地区营造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为主的生态林,在川水地区营造以核桃、花椒等为主的经济林,形成梯级造林布局。到“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达18.09%。全面推进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试点县工作,完成群科新区北山生态绿化和初麻水库、金源水库以及水土保持沙棘生态治理等工程。合理控制黄河干流水产养殖业网箱规模,加强养殖投入品管理。全面提升县城饮用水源地的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监管。强化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大气、水、土壤主要污染物综合整治,加快燃煤锅炉“煤改气”进度。实施节能、节水技改和推进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单位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指标范围内。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优化服务功能,全力建设活力化隆。始终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关键抓手,促进科技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积极推进司法、教育、文化、农业、科技、水利、供销、林业、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深入推进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健全招商网络平台,认真研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依法打击“四抢”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马上就办、立说立行的务实作风,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成立县级建制的巴燕·加合经济区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巴燕地区经济和社会行政事务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依托“一区一园”建设,大力培育以碳化硅及下游产品深加工、铝型材加工民族服饰加工、清真食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旅游、仓储物流为主的产业集群。依托全国五大镍成矿带之一等矿产资源优势,引进综合实力强、产业链长的龙头企业,加快矿产资源开发步伐。依托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县平台,规划建设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推广“孵化+创投”等新型孵化模式。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齐城乡、生态、脱贫、人才等短板,实现三次产业全面发力。深入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推动特色优势优质农畜产品向精深加工、终端食品、品牌食品方向转型,积极申报认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打好“绿色牌”“清真牌”。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人口较少数民族加快发展。高度重视信访、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工作,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创新完善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

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新时期、新目标、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切实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能力,主动适应新常态,集中精力谋发展,加快建设创新、法治、廉洁服务型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是谋理政之策,激发政府创新力,以与时俱进的观念谋划发展。着力强化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创新自信自觉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谋划经济工作,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体系,培育更多创新驱动型民营企业。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简化前置条件,推行网上政务,实施以并联审批和网上核准为主的新型项目核准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二是兴务实之举,提高政府执行力,以勇于担当的作风推动发展。严格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厘清行政权力边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扎实推进“七五”普法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完善政府议事规则,严格执行“四重一大”“五不直接分管”制度,确保行政决策民主科学。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高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

三是施利民之事,增强政府亲和力,以创先争优的意识引领发展。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以更多的精力、更高的标准,实现好群众愿望、满足好群众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严格执行限时办结、绩效评估和问责追究制度。切实抓好巴燕、群科新区两个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的管理、运行工作。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坚持一线办公,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疑解难,形成人人高效率、事事快节奏、件件求实效的工作格局。

四是扬清廉之风,提升政府公信力,以风清气正的形象服务发展。认真践行“青海精神高地”,大力发扬“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坚持发挥“一把手”关键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提振精神,迎难而上。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有关要求,自觉接受同级纪委监督,扎实做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立健全体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给予敢担当敢负责的干部更大的关心和支持。不断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信息公开力度,深入开展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着力创建信用村、信用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各位代表! 蓝图绘就,梦想在心;目标在前,使命在肩。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奋进赶超,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作出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呈现“四个新特点”(即: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向),带来“九大新趋势”(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的新趋势),强调“稳中求进”(即: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

2.“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示范基地:是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巩固提升湟水流域老基地,开发建设黄河流域新基地”的战略部署,在黄河沿岸规划建设的集蔬菜生产、养殖、加工、物流、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菜篮子示范基地项目,项目规划面积15000亩(其中甘都镇5000亩、查汗都斯乡5000亩、黄河水面5000亩),是全市最大的现代农业项目。

3.“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改革:是指企业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监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

4.青海省扶贫拉面培训服务中心:青海省扶贫拉面培训服务中心位于群科新区商务中心西楼三、四、五层,总建筑面积为4063平方米,是集办公、开会、学习、展览、研发为一体的全省扶贫拉面培训服务基地。

5.“双城发展”:是指以紧凑发展巴燕镇、集中力量建设群科新区为核心的城镇发展战略。

6.“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权力清单”是界定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与权力边界。“责任清单”是明确监督的责任主体、惩处的实施主体以及举报的处理主体,让责任体系对权力行使形成约束力。

7.“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8. 省委“131”总体要求:省委提出的“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一个同步”,就是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建设“三区”,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打造“一个高地”,就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

9.市委“351”总体思路:市委提出的“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三个突破”,就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完善产业体系,在优化经济结构上实现新突破;统筹民生事业,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推动“五个转变”,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低效型向集约循环高效型转变;发展动力由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变;生态建设由生态保护型向生态文明型转变;治市理政由政府单向集中管理向现代治理体系转变;实现“一个同步”,就是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0.县委“123456”总体思路:县委提出的“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一个同步”,就是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两个稳定”,就是实现经济平稳过渡和稳定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稳定;做到“三个转变”,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资源型产业驱动向加工业驱动转变、社会形态实现由农牧业型向城市社会型转变、发展动力实现由单纯投资拉动向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双力带动转变;打牢“四个基础”,就是打牢产业、生态、城乡、创新发展基础;培育“五个支柱”,就是将高效生态农牧业、基础原材料产业、绿色(清真)食品用品加工产业、拉面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为全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打造“六个基地”,就是着力打造全省“菜篮子”生产基地、全省重要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基地、拉面经济服务基地、全省休闲和徒步旅游基地、全省重要水光互补光伏产业基地、市级基础原材料深加工产业基地。

11.“一区一园”:“一区”指巴燕·加合经济区,“一园”指群科绿色(清真)产业园。

12.“3+20”:“3”指3个主体方案,即:《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海东市精准脱贫攻坚方案(2016—2019年)》、《化隆县精准脱贫攻坚方案(2016—2019年)》;“20”即制定的金融服务、拉面产业培育及劳务输出、贫困村动力电覆盖、交通、富民产业培育、电商、乡村旅游、巴燕·加合市级经济区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干部人才培养、乡村文化场所建设、饮水安全、农村危旧房改造、社会救助、易地搬迁避让工程和贫困地区地质灾害及土地整治、特困家庭脱贫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环境、教育、卫生计生等20个行业扶贫支持计划

13.“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倡议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

14.互联网+:指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15.“七个一”工程:10个万亩饲草料种植基地、10个饲草料加工厂、10个现代生态牧场、10个有机肥料加工厂、10个牛羊肉加工厂、1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0个家庭牧场。

16.现代生态牧场:是市委、市政府结合农村易地搬迁后闲置土地增多的现状,提出的引导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集中流转土地种草养畜,以放牧与补饲相结合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养殖新模式。

17.“教育质量提升六年行动计划”:是指市委、市政府为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计划通过三至六年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不断缩小与全省及西宁市等地教育教学水平差距。

1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19.“营改增”: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简称。

20.智慧化隆:是指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化隆发展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信息化高级形态,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21.数字化隆:是指利用空间信息构筑虚拟平台,将化隆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有关的信息,以数字形式获取并加载上去,从而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广泛的服务。

22.“四个意识”:是指全体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3“两线合一”:是指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农村困难群众扶贫标准“两线合一”。

24“金穗惠农通”:是指中国农业银行在县域农村地区,以惠农卡为载体,以服务点为依托,以电子渠道为平台,以流动服务为补充,以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为惠农卡持卡客户提供足不出村、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25.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是指积极引导扶贫对象从跑堂打杂干起,经过一年实训,使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成为具有一定技能的拉面匠,并通过贫困户自身资金积累,再加上政府支持资金和贴息信用扶贫贷款,帮助贫困户开办经营一个“扶贫拉面店”。

26.“一带一路、一村一店”:“企业+贫困”模式,引导贫困村将产业发展资金以折股量化形式与品牌拉面店合作,各投资50万元开办一个“扶贫拉面店”,拉面店每年以10%(5万元)给予贫困村分红。

27.“三基”建设:指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

28.“四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和大额度资金使用。

29.“五不直接分管”:“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人事、工程项目建设、行政审批、物资采购。

30.“四统一”:“化隆牛肉拉面”店积极推进“统一店名牌匾、统一装饰风格、统一拉面简介、统一店员服饰”工作。

31.“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32.“四个扎扎实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考察工作时提出“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

33.“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万村千乡市场”以建设连锁“农家店”为基础,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发展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双百市场”计划每年在全国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

34.“一轴两翼”:海东市建设生态做强旅游品牌提出的思路,构建以湟水为主轴,互助-北山旅游风光带、黄河黄金旅游带为两翼的文化旅游大格局。